隨著祖國傳統醫學的日益發展,中藥越來越受到患者歡迎,但在煎煮中藥時卻犯了難。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藥煎煮時的一些常識吧。
1. 容器選擇
首選陶瓷砂鍋。因為瓷器與中藥各成分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同時瓷器傳熱均勻。
2. 中藥沖洗與浸泡
(1)不需要在煎煮前反復清洗。含揮發性成分的中藥,在反復沖洗過程中會使有效成分流失。我們在煎煮前用水漂洗一下即可。
(2)在煎煮前用冷水浸泡,使有效成分在煎煮過程中溶出。
(3)以花、莖為主的中藥浸泡30分鐘;以根、種子為主的中藥浸泡60分鐘。
3. 煎煮的用水量
煎煮過程中,加水量要漫過中藥,使其表面都能夠接觸到水。一般是水量超過中藥表面3~5cm。在二煎中,水量超過中藥1~2cm。
4. 煎煮火候與時間
火候:掌握“先武后文”,意思是在藥液沸騰前用大火煎煮,沸騰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
時間:一般中藥煎煮20~30分鐘;感冒藥煎煮10~20分鐘;滋補藥煎煮30~35分鐘。
5. 特殊藥物的煎煮
(1)先煎
一些礦物類,如磁石等,因質地堅硬,應先煎30分鐘,再與其他藥共煎,便于有效成分溶出;還有些有毒飲片,如附子等,要先煎1~2小時,確保安全用藥。
(2)后下
對于含揮發類、成分易破壞的飲片,為避免有效成分散失,要在煎煮完畢前5~10分鐘放入。
(3)包煎
一些飲片需要用紗布裝好后同其他藥物共煎,如:含粘液質的車前子等,易引起糊化;含絨毛的辛夷,絨毛會混入藥液刺激咽喉;花粉類中藥蒲黃,會漂浮在藥液上影響有效成分煎出。
(4)沖服
貴重中藥,如三七等,宜磨成粉沖服,避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影響藥效。
(5)烊化
膠類中藥,如阿膠等。煎煮時因煎液黏稠,既易粘鍋焦糊,又粘附它藥,妨礙有效成分溶出,可將膠類中藥,置于煎好的藥液中加熱融化后服用。
(6)煎煮次數與服用
次數: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煎煮以2~3次為佳。
服用:分次煎煮后,將藥液混合,再分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