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的主導者
中國共產黨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的主導者
信息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0225082580566277028
原發布時間:20191101 轉載時間:20191104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召開會議,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會議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
中國國家治理的特色是什么,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強國夢想,還需要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上做出哪些努力?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相關問題,本期欄目對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燕繼榮進行了專訪。
國家治理就是要解決中國特有的現實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把國家治理得更好
記者: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治理方式、治理情況存在很大差別,您認為中國國家治理的特色是什么?
燕繼榮:集中治理還是分而治之,政黨主導還是社團驅動,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都是不同的治理方式。既然講治理,關鍵看效果,而不是治理方式。
一個良善治理的國家應當是這樣的,而且是必須具備的:富有領導力的政黨憑借其不斷的創意能力引領社會;有效的政府提供足夠的制度供給和信用保障;所有企業和經濟組織不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還具有社會責任的擔當和貢獻;每個公民通過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生活和社會管理與社會公益活動中來,貢獻自己的愛心??傊?,不同的社會力量和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各司其職,共同承擔社會功能,實現有效治理。
關于“治理”中具有的中國特色的政治屬性、社會制度、社會價值觀等,就是指針對中國特有的問題來治理。國家治理就是中國的話語,不是要跟西方比概念有多創新,而是要解決中國特有的現實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
記者: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治理的績效?
燕繼榮:在過去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呈現出國家與社會的雙邊發展狀況。一方面,國家的力量在增長,另一方面,社會的能力也在提升。國家力量的增長表現為財政收入的增加,國家實力的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全面提升。社會能力的提升表現為:民間力量在發展、社會組織化程度提高、社會參與擴大等。
中國的發展進步歸因于改革開放政策下的治理變革。深入分析,中國治理變革來自于幾種不同的驅動力:首先是目標驅動:執政黨設定了遠大理想,以及具體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不斷制定和實施發展計劃,這種目標管理方式,不僅成為執政的合法基礎,而且成為繼續執政的承諾。把目標作為自己行為的要求和標準,把承諾轉化為自己的行動,驅動執政黨“永不懈怠”,不斷探索新的治理方式。其次是危機驅動:問題和挑戰、麻煩和壓力倒逼改革,危機意識不斷激發執政黨和政府去改善治理。第三是民意驅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意識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成為黨和政府尊重民意、敬畏民意的思想根源,因此,民眾意見強烈的問題,通常要被提上改革的議程。
黨中央制定了“兩個百年”的目標,提出“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危機意識,主張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政黨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貧困治理、環境治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績效。
中國治理變革不僅意味著國家力量的增長,同時也意味著社會力量的增長。那么,社會力量增長的驅動力是什么?我認為有如下幾種:首先是溫飽生活之后的社會需求驅動。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所說,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更希望過一種安全的生活,進而對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產生更多的要求。正像我們所看到的,生活富裕之后,人們愿意結成“驢友”去旅游。第二是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需求驅動。慈愛之心,人皆有之?;ブ献鞯拇壬剖聵I發展把更多的人納入到慈善組織當中,把興趣型組織轉化為公益型組織,進而轉化為參與型組織,這是社會發展的常見現象。第三是社會參與需求驅動。集體歸屬感激發社會交往需求,進而催生社會參與組織和活動。社會流動下人們普遍存在的“異在感”,更多激發社會參與行為。第四是社會利益訴求驅動。
政治學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最新理論強調,擺脫零和博弈、形成良好互動,實現合作共贏的“強國家—強社會”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認為,中國謀求經濟發展的改革之路說明了這個觀點的可行性,希望未來中國追求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之路能夠為這個理論提供一個完整的案例。
中國的制度體系在集聚力量、發揮國家整體效應等方面具有明顯功效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制度,其中一項重要的優越性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您看來,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
燕繼榮:我們都知道,中國能辦大事,也辦了好多別人辦不了的大事。比如,實施西部開發、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全國性的戰略計劃,建設港珠澳大橋等重大的國家工程,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的國際活動,開展新農村建設等全國性的重大工作,實施全國干部統一調配等全國性的組織機制,等等。對于一個需要追求高效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十分必要的。這些大事,換做其他國家,確實難以想象。
為什么中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認為有兩個要素或者說兩個制度安排值得關注。一個是國家結構體制,另一個是共產黨全面領導國家的政治體制。前一個制度安排賦予中央政府以較大的權力,得以實行“下級服從上級,全國服從中央”的“全國一盤棋”式的治理;后一個制度安排保障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地位,并且不僅賦予它在思想、組織、人事、財政、決策等方面的全面領導權力,而且也保障了立法、司法、行政、軍事體系對這種領導權力的協同支持。
總體考察,中國擁有強有力的政黨組織領導和動員系統、高效的政府執行系統、有效的中央協調系統。這樣的制度體系在集聚力量、發揮國家整體效應、促進政府積極作為、實現國家集體意志方面,具有明顯功效。
記者:中國對于國家建設的方針政策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這種連續性的意義在哪里?
燕繼榮:謀求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是任何國家治理所追求的目標。從理論上說,一個國家要建設和發展,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和合理的目標,然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通過持續不斷的政策供給,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努力和政策實施,不能因為外力的干擾而夭折,更不應由于內部的紛爭而間斷,也不該因為決策失誤而偏離航向。
現代化的國家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實當中,許多國家的發展出現重大問題而陷入困境,如果不是外力介入而受到打擊,就是內部不和而政局動蕩、政策難以持續,或者政策嚴重失誤,不切實際,給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造成巨大損失。
中國的制度安排支持共產黨長期執政,這有助于保持執政黨政策的連續性,也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條件。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使得國家方針政策走向始終處在正確的方向。
記者:您曾經講,國家必須不能隨著發展而分裂解體,這就需要一種高度整合的力量,一種“黏合劑”,來促使公眾形成國家認同。那么,對中國來說,這種“黏合劑”都有哪些?中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認同的?
燕繼榮:簡單地說,國家內部有兩種力量:一種是發展的力量,一種是治理的力量。政治學關于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有助于理解這兩種力量的存在及其關系。“社會”由個體、團體、組織或機構等行為主體組成,這些行為主體追求自身利益的活動,促成了國家的發展變化;而“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化身,代表了一種整合的力量,通過多種“治理”方式和手段,使社會行為所帶來的諸種發展變化被規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國家作為整合力量,其整合性力量可以區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如果把軍隊、警察等強制力稱之為“硬實力”,那么,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社會經濟聯系等因素,就可以看作是“軟實力”?!败泴嵙Α币部梢员灰暈閲医y一的“黏合劑”,它可以將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人們聯合起來,彌合發展所造成的裂縫,使國家的制度和行為更有“彈性”和“吸附力”。
實際上,構成國家整合力量的要素很多,包括物理要素,如交通和網絡聯系;社會要素,如血緣關系、種族聯系等社會關系;制度要素,如憲法和政治、法律制度;經濟要素,如生產、貿易等經濟活動中的合作關系;文化要素,包括語言文字、意識形態等。憑借這些要素及其作用,人們形成利益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政策認同、政治認同,基于這些認同,最終形成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必須建立在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族群認同的基礎上,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歷史悠久,很早就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在共同體的形成和延續中,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社會交往、廣泛的經濟聯系、統一的政治行政司法體制等,作為“黏合劑”,在共同經歷重大危機、重大災難、重大事件的過程中,從正反兩個方面促使社會中的個體性要素產生共同體意識,形成向心力,在政治制度安排的框架之下形成國家認同。
提升執政黨的領導力,這是中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記者:“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一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強國夢想,還需要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上做出哪些努力?
燕繼榮:黨中央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小康夢”,一個“強國夢”,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面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有“定力”。我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決心和毅力就是我們的定力?!皬妵鴫簟钡膶崿F需要推進國家治理改革。國家治理改革需要確立一種新理念:從現實問題出發,補上短板;尋求可治理的發展,或優質治理的發展,完善發展戰略;如果要比較,主要不是和別人比優越,而是和自己的過去比,看看是否有進步有改善。
按照現代國家治理的要求,針對既有的短板和不足,在未來30年,我們還需要整體上擴大治理體系的包容性,即最大限度地擴大“統一戰線”,把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納入到體系中來,讓他們廣泛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增強治理體系的回應性,更好地落實“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人民群眾的難題,對群眾的需求做出及時回應;提高各個治理體系的協同性,克服治理過程中條條塊塊的管理體系造成的各自為政的局面,增強各種機構的協同合作能力;增加治理過程的透明性,加強依法而治的有效性。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的主導者,國家治理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長期執政緊密相連,因此,提升執政黨的領導力,這是中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嘉賓簡介:燕繼榮,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政治學研究基地——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北京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聯合副主任、秘書長。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