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是第19個“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題是“改善慢阻肺生活,無論何人與何地”。
11月21日,我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走進西洋社區,開展慢阻肺科普宣傳及義診活動。此次義診活動,旨在更有效地提高公眾對于慢阻肺的疾病認知,加強慢阻肺患者對疾病長期管理的認識,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當天上午9時,義診活動正式開始。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主任醫師科林其昌、主任醫師陳公平、護士長趙建銘等組織科室醫護人員,在西洋社區為廣大居民宣傳慢阻肺預防及早期識別的相關知識,并為居民們進行肺功能檢查,篩查早期慢阻肺,并指導吸入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發放慢阻肺健康宣傳手冊。


活動中,林其昌、陳公平還為患者講解了慢阻肺預防治療的科普知識,讓患者及家屬更深入了解什么是慢阻肺、如何預防和治療慢阻肺,以及長期的治療和隨訪對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的意義等。


義診活動的成功舉辦,提高了民眾對慢阻肺疾病的防治意識,倡導患者及其家庭共同參與防治慢阻肺,更為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健康小科普:
慢阻肺全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是人們常說的“老慢支”,好發于冬季。該病發病率高,在中國約有1億的慢阻肺患者,死亡率在過去20年間增加了17.5%,成為僅次于腦血管病、心臟病的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
慢阻肺以持續呼吸癥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征,炎癥是慢阻肺疾病進展的核心機制,會導致肺結構性變化, 小氣道狹窄和肺實質破壞,最終導致肺泡與小氣道的附著受到破壞,降低肺彈性回縮能力,而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患者后期的肺功能很差,稍微活動就喘。
慢阻肺就像一把藏在身體里的‘慢刀子’,具有高致病、高致殘、高致死等特點,病齡越大,發病率越高。慢阻肺早期沒有癥狀或只有輕微的癥狀,當患者出現氣促等癥狀時,肺功能往往已經損失50%以上,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對于慢阻肺,最重要的是預防。首先是戒煙,戒煙是預防慢阻肺的基礎,也是重中之重。在疾病的任何階段開始戒煙,都有利于防止病情發展。其次,加強營養,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加強有氧鍛煉。再次,穩定期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一定程度降低急性加重及并發癥的風險。此外,40歲以上人群以及一些慢阻肺的重點人群,建議在體檢時進行肺功能檢測,及早了解自己的肺功能狀態,便于早發現、早治療。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