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收到縣醫院第一張病危通知書時,子女們帶著病危的老王從縣里趕到了省里搶救,在醫院僅僅住了兩三天,主管醫生接連發了三張的病危通知書,說病情已經危在旦夕,不做氣管插管、不使用呼吸機肯定不行了,現在還可以給你們交代話,再拖延就來不及了……。病情重,家屬是心中有數的,縣里的醫生說過,一心想著到了省里,條件好,又是對口的醫院,比較放心,康復希望應該比較大,怎想到才住了兩三天,醫生就發了三張病危通知書,談話語氣一次比一次重,一家人立刻陷入恐慌,不知如何是好?
回縣里肯定不行,轉院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但去哪家醫院呢?這么重的病人,又是周末,他們會接收嗎?有病床嗎?老王的孩子們在緊急商量著。轉院的救護車在路上。呼嘯著、奔馳著,急促、刺耳的喇叭聲仿佛在訴說“去哪?去哪?”
“要不去福建醫大附一醫院吧,每天都有很多疑難危重病人從全省各地轉診過來,水平肯定很高,但就怕沒有床位”,在手足無措時,家屬接到熟悉朋友的電話,抱著試試看心理,老王轉到了我院。
急診科醫生快速翻看著老王的轉院材料和影像片,吸氧濃度不斷上調,老王的血氧飽和度卻在不斷的降低,86%、82%、78%......,上氣不接下氣、皮膚和口唇紫紺。
“準備氣管插管、準備呼吸機、馬上收住ICU搶救!”簡潔干練,沒有過多的套話、廢話,在性命攸關時刻,施救實際行動比任何華麗的語言都鏗鏘有力!這些年,急危重癥醫護團隊早就形成了默契,時刻備好應急床位、搶救藥品和設備,應對患者的急救需要,為生命護航!端坐在ICU病床上,大口喘氣口唇依然紫紺的老王心里雖然緊張,但他看到治療和護理都忙而不亂、井然有序,跟先前就診的兩家醫院明顯不同,醫護人員更加從容自信,更加體貼關心,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心情也慢慢放松了,配合地做著霧化、拍背、咳嗽、排痰,做著深吸慢呼鍛煉……,“老人家發病急、疾病進展快,符合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特點,況且有糖尿病基礎病,血糖控制不好,低蛋白、全身浮腫,抵抗力差,容易繼發感染,尤其是在外院治療時抗細菌治療無效,老人家又是來自山區潮濕環境,需要高度懷疑并發肺部真菌感染,我們治療的重點應該落在這里……”雖然是周末,大家一如既往的做好病情分析討論、會診,優化治療方案。
抗流感病毒治療需要時間,抗真菌治療更需要耐心,要做好打硬戰準備,而且侵襲性肺部真菌病死亡率高,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是如此!
幾天搶救下來,老王病情沒有起色,家屬的信心動搖了,產生了出院回家的念頭,大家都知道,依老王現在的病情,在ICU搶救死亡率都可能超過50%,回家那就一點生存的機會都沒有了。
“能不能再堅持幾天看看,我們用的都是國家醫保目錄內的藥物,醫保能報銷絕大部分,治療藥物發揮作用需要時間,請相信我們會竭盡全力,創造條件給老人家一次寶貴的機會,一次生的希望!”
也許是良好的溝通起了效果,也許是醫護人員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動了家屬,老王留下來繼續治療了!醫護人員抓緊寶貴的時間,配合營養支持、床上呼吸康復訓練、鼓勵排痰、調節好血糖、改善心功能、糾正低蛋白……隨著一個個措施逐步落實到位,老王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不再需要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兩路高濃度的吸氧也逐漸減到一路,順利遷到了普通病房。
隨著腹水一天天減少,雙下肢的浮腫逐步減輕,老王在醫護人員的叮囑下積極地進行著康復訓練,幾天后老王順利出院了。出院時老王激動地說:“謝謝你們啊!我回去要讓家鄉更多的鄉親知道、了解附一醫院,讓更多的病患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早日康復!”
重癥醫學科 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