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位于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市的公主瑪麗娜醫院新生兒科病房里,出生僅27天的小賽巴佐,在母親的懷里安靜地睡著,呼吸平緩而均勻。誰能想到,就在3天前,他命懸一線,是中國醫生的手術使其重獲“新生”。
“他是先天性喉部巨大囊性腫物壓迫氣道導致呼吸困難的新生兒,非常罕見,如果不及時手術,患兒隨時有生命危險。”參與手術的中國第15批援博茨瓦納醫療隊麻醉科醫生王棕皆告訴新華社記者。
由于給新生兒進行麻醉風險極高,當地醫生都不敢給小賽巴佐實施麻醉。王棕皆與隊友放射科醫生邢培秋、耳鼻喉科醫生陳希杭認真研討病例后,以中國醫生為主的手術團隊開始為小賽巴佐手術。
經過周密準備,王棕皆為患兒實施了麻醉。麻醉后肌肉松弛,將會導致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王棕皆與陳希杭立即商議決定先穿刺囊腫,并改用功率較大的吸引器,吸除了大量“果凍樣”囊腫液體,囊腫瞬間縮小,并看見了聲門。王棕皆趕緊置入氣管,連接呼吸機,打通了患兒的生命線。接下來,在陳希杭的精心操作下,患兒的巨大腫物被成功切除。
陳希杭告訴記者,自2018年3月抵達博茨瓦納開始執行援助任務以來,他接收并參與手術治療4例類似的先天性喉部腫物病例,其中3例為出生不足1個月的新生兒。此外,他還會診、協助處理超過20例先天性綜合征合并頜面部畸形患兒。
“每次看到患兒們呼吸困難,無法吞食時,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陳希杭說。
今年6月,他曾為一名出生不到4個月的患兒實施舌根腫物切除術,讓這個本已被當地醫生甚至父母準備放棄的孩子,重獲新生。
陳希杭說,當天在手術中,他通過支撐喉鏡看到舌根腫物將患兒喉腔堵得滿滿的。而此前在其他醫院做過氣管切開術的部位,由于長時間佩戴氣管套管而長出新生肉芽組織,給患兒帶來了雙重折磨。
憑借國內積累的多年經驗,陳希杭用吸引器套上塑料吸引器管制作成電凝手術器械,通過小兒支撐喉鏡,盡可能微創地將舌根的巨大腫物切除。
術后第二天,陳希杭給患兒換了一個最小號的氣管套管,嘗試氣管套管堵管。聽見孩子發出久違的、響亮的哭聲,孩子媽媽激動地哭出聲來。3天后,順利拔出氣管套管,孩子逐漸康復。當地醫護人員都覺得中國醫生完成了一臺不可思議的手術,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公主瑪麗娜醫院院長馬恰恰說,中國醫生不僅醫術精湛,還有不輕言放棄的決心,讓這些新生兒獲得了“新生”。
博茨瓦納位于非洲南部,中國從1981年起向博茨瓦納派遣醫療隊,至今已派出15批共465人次的醫護人員。

陳希杭(中)和王棕皆(右)合作完成多例高難度氣管異物手術。(醫療隊供圖)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