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援寧隊員鄭小斌聯手寧夏原州區人民醫院神經脊柱外科成功完成高級別脊髓髓內血管性腫瘤切除手術。
56歲的史伯伯(化名)患有腰背部疼痛十余年,病情反復發作,史伯伯也習以為常,也沒重視。但近一年來疼痛逐漸加重,出現下肢麻木與無力的癥狀,近日他一覺醒來發現下肢不能移動,家屬緊急將其送往寧夏原州區人民醫院,入住神經外科。
經檢查發現,在史伯伯的胸椎脊髓內,長有信號混雜不均的血管性腫瘤,并隨著腫瘤出血膨脹,幾乎占據了整個脊髓,導致患者一側下肢近遠端肌力完全喪失(0級),另一側下肢也僅能勉強移動(2-3級)。當地醫院神經脊柱外科主任萬欣龍判斷,史伯伯得的可能是脊髓髓內的海綿狀血管瘤并發出血卒中,如若不進行手術,隨著腫瘤出血后脊髓水腫的加重,病情將進一步惡化。

我院神經外科援寧隊員鄭小斌在查看患者并詳細閱片后,組織了疑難病例討論,考慮到患者血管性腫瘤體積大,且生長時間長達十余年,導致該腫瘤與周圍脊髓組織的血供情況復雜,最終決定采用顯微鏡下經脊髓外側溝切開脊髓并暴露腫瘤。鄭小斌介紹,術中對腫瘤與脊髓邊界的分離是手術的關鍵,加上患者脊髓功能受損嚴重,手術操作既要精細輕柔,也需連貫穩定。經過近2個小時不間斷的顯微鏡下操作,腫瘤順利從脊髓內切除,周圍的脊髓的正常結構得到保護。鑒于腫瘤體積大,出血后脊髓水腫嚴重,同期給予行脊柱椎板切除減壓手術,并進行內固定手術加強脊柱的穩定性,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史伯伯經過短暫的恢復,原先完全無法動彈的右下肢足部開始出現可支配性活動表現,并于近日順利出院,將開始進一步的康復訓練。
鄭小斌博士介紹,該脊髓血管性腫瘤由于體積較大,并且生長時間久,瘤周及脊髓表面的血管出現反應性增生,尋找合適的脊髓切開位置并暴露腫瘤,同時保護好脊髓的正常血供與靜脈引流系統,是顯微鏡下操作首先需要注意的。該血管性腫瘤呈分塊狀,除了需要高倍顯微鏡下的操作,如何在盡可能小的脊髓切開范圍,全部摘除腫瘤,并保護好脊髓的血供與靜脈引流系統,最大化保留脊髓的殘存功能,是手術操作的原則。
相關鏈接:
脊髓髓內血管性腫瘤屬于良性腫瘤,但是往往病情較為隱匿,隨著腫瘤生長,容易出現反復出血,對脊髓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嚴重時即出現截癱。因此,及時診斷與合適的干預治療是避免出現癱瘓等嚴重并發癥的前提。
醫務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