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7日,由中國醫院協會主辦的“迎建國70周年系列活動——百家名院風采展”在廈門舉辦,力圖通過百家名院一件件歷史、一段段故事、一張張照片,生動展現在建國七十周年、改革開放四十年及新醫改十周年等大背景下,全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與成績,為祖國70華誕獻禮。

我院公共關系部組織選送的《八十二年醫院容貌變遷》《改革開放40年探索,打破開顱死亡魔咒》《使命擔當,永葆誓言》組圖光榮入選,作為全國百家名院的一員,在會場展出,為我院文化建設再添一筆。

“她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誕生,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成長,在‘文革’的艱苦歲月中磨礪,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紀的征程中騰飛。”三套組圖分別從不同角度再現了我院建院82年,特別是建國70周年來在醫院基礎建設、技術水平發展及公益使命擔當方面的縮影,“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是附一醫院與生俱來的基因。新時期的附一人正從老一輩手中接過理想的旗幟,肩負時代重任,堅定理想信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八十二年醫院容貌變遷》
組圖說明
1937年,愛國閩商胡文虎先生激于愛國熱情,為家鄉父老慷慨解囊,捐建了福建第一所公立西醫醫院——福建省立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前身),造福桑梓,德衍八閩。之后,醫院經歷了戰爭轟炸、頃刻解散、異地搬遷等多次危機,幾次都瀕臨關門的困境,是一代代附一人以堅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頑強拼搏、團結一心、共克時艱,渡過了一個個看似難以逾越的難關,才有今天的成績。附一醫院的發展歷程不僅是一部沉甸甸的附一人奮斗史,也是一段記錄福建近現代醫學進程的發展史,更是與祖國共命運的發展史。

1936年,愛國閩商胡文虎先生捐建了福建第一所公立西醫醫院——福建省立醫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前身)

1937年,醫院在抗戰的硝煙中被炸毀

新中國成立10周年時醫院職工自發走上街頭為祖國獻禮

新中國成立15周年時醫院外景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本部
《改革開放40年探索,打破開顱死亡魔咒》
組圖說明
40年前,無論哪所醫院,只要聽到腦動脈瘤,就如臨大敵,因無法獲知動脈瘤的位置,只能靠病征和經驗猜測。想要處理動脈瘤,只能大骨瓣開顱。那時開顱的死亡率較高,感染、神經受損等等,都是巨大的危險,即使僥幸活下來,偏癱、失語等殘疾率也很大。經過40年的艱辛探索,福醫大附一醫院率先在全國啟動了一項研究:神經外科鎖孔微創手術技術,讓腦動脈瘤不用“大開顱”也能解決。如今,3D打印頭骨、四維人體影像模擬、ROSA機器人……科幻大片中的神奇場景,每天都在福醫大附一醫院神經外科的手術室里上演。

80年代福建醫大附一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場景

2018年ROSA機器人落戶福建醫大附一醫院,為神經外科患者進行精準術中定位
《使命擔當,永葆誓言》
組圖說明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數千名醫務工作者,與全國千千萬萬的衛生與健康工作者一起,懷揣“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始終心系祖國、情牽百姓、勇于擔當、不辱使命,在救災搶險、對口支援等各類公益活動中,處處留下附一人的身影,時時踐行仁愛、奉獻的莊嚴承諾。

八十年代我院專家援助博茨瓦納共和國

1999年2月,醫院小兒外科與全院多學科協作,完成福建省首例連體嬰兒分離術,之后醫院又成功分離了七對對稱性連體嬰兒,且全部存活

附一醫院通過構建空中120指揮中心,完善空中救援網絡,建立與國際急診急救模式接軌的一體化急救救治模式,為八閩百姓健康護航
公共關系部 陳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