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患“無精子癥”,真的沒法生育自己的后代了嗎?日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通過“無中生有”的技術,為一名患“無精子癥”的男子找到精子,再通過生殖輔助技術讓其妻子成功懷孕。
丈夫患“無精癥”醫生用顯微鏡找到精子
莉莉(化名)結婚 3 年了依然沒有孩子 。經檢查,發現問題出在她的丈夫身上,發現男方為無精癥,就是精液中沒有精子,這就意味著她丈夫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夫妻倆不放棄,到處求醫,找到了附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男科主任周輝良教授為男方做了細致的檢查后,告知男方得的是“非梗阻性無精子癥”,以往只能做“供精”,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可以嘗試通過“顯微鏡下睪丸切開取精術”的方式主動查找精子,爭取“在荒漠中找到綠洲”,且對睪丸的損害較小;只要能找到精子,就可以通過“單精子卵母細胞內注射(IC?SI)”的技術,讓卵子受精并形成胚胎,再將胚胎移植入女方子宮,達到懷孕的目的。
莉莉夫妻看到了希望,他們安排好手中工作,全心治療。經過兩個月的調理準備,男科團隊順利從莉莉丈夫的睪丸中找到了精子,胚胎實驗室采用“單精子卵母細胞內注射技術”使莉莉的卵子受精,女性臨床組將胚胎移植到莉莉子宮內。在 5月的母親節當天,莉莉從醫生那里確認了自己成功懷孕的好消息,一家人欣喜萬分。
這是一項侵入性的操作 需嚴格把握指征
據附一醫院生殖醫學 中心郭玉佳主任介紹,通過顯微鏡取精取到的精子,需 要通過“單精子卵母細胞內 注射(ICSI)技術”使卵子受精。這是輔助生殖技術中的一種,最早主要用在男方 嚴重少弱畸精癥和低受精率、受精失敗的患者。這就需要胚胎學家的幫忙,在高倍顯微鏡下用顯微注射針將精子注入卵母細胞內。這種技術是極其精細的手工活,稍有差池,將破壞卵母細胞,導致受精失敗。生殖醫學中心陳麗紅副主任還介紹說,早在2015 年初,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團隊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診治流程:由女性臨床組對女方進行檢查與準備;男科組通過“顯微鏡下睪丸切開取精術”尋找精子,就像“在荒漠中找綠洲”一樣;如果找到精子,胚胎實驗室運用 ICSI 技術,讓卵子受精并形成胚胎;最后由女性臨床組將胚胎移植入女方子宮,最終實現女方懷孕生子的目的。
據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團隊已為 20 余對“非梗阻性無精子癥”夫婦圓了天倫之樂的夢想。但作為一項侵入性的操作,該技術需要嚴格把握操作指征,不能濫用。
來源:海峽都市報 林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