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文明(左三)正在為患者做手術。
福州5月11日電(肖和勇)4月29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外科大樓手術室,無影燈亮起,一臺關節翻修手術正在進行。對主任醫師張文明來說,這是個不算太難的手術。
躺在手術臺上的,是一名78歲的女性患者。13年前,她在外地醫院做過“全髖關節置換術”,近來常感覺關節疼痛。張文明和他的醫療團隊診斷后發現,患者的人工關節已松動,伴有嚴重骨缺損,考慮進行“全髖關節翻修術”。這臺手術有十來個步驟,張文明和他的團隊有過多次臨床實踐,早已熟稔于心。
但這又是一臺頗有技術含量的手術。這名患者的髖骨將被植入一種3D打印的定制墊塊以填充骨缺損。這是手術中最關鍵的步驟,張文明團隊為此在術前做足了準備。
這是3D打印技術與臨床醫學深度融合取得的應用成果。以全髖關節松動伴骨缺損為例,以往醫生看診時,大多是結合CT掃描、經驗和想象力來判斷患處缺損情況,難度較大。即便是到了手術臺上,也常常遇到用于修復的非定制墊塊與實際缺損情況不匹配的狀況。張文明說,這些客觀上的“短板”,常使患者、醫生面臨“下不了臺”的兩難境地。
3D打印技術的應用,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診療方案。據介紹,這項技術可依據CT掃描數據進行“三維重建”,直接打印出患處關節的模型。通過立體模型,醫生可直觀看出關節內骨缺損的情況。有了這個明朗的診斷,接下來制定診療方案就變得高效:醫生與工程師只要數次溝通、推演,很快就能確定針對患處的修復墊塊——這個修復墊塊,最終還需3D打印出來。

“三維重建”后打印出來的髖關節立體模型,可以清晰看出關節缺損情況。缺損部位與3D修復墊塊嚴絲合縫,匹配度很高。

這是根據3D打印模型做成的鈦合金墊塊,將植入患者體內。
3D打印技術實現了“私人定制”,這大大提高了這類手術中所需的墊塊的匹配度,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病痛。對醫生而言,這項“黑科技”也給他們減負,可以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手術質量。

這是3D打印設備打印出來的微縮版人體骨骼模型。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2014年開始引入3D打印技術輔助手術,通過這項技術已成功做了數十例手術。該醫院骨科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在福建的分中心之一。如今,這種技術已在該醫院臨床中得到推廣應用。
近年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大數據開發、VR應用為重點,在疾病畫像、診療分析、病例搜索提取等方面不斷探索,推動智慧診療平臺建設取得進步。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