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展的第23個“世界帕金森日”健康教育及義診活動現場,記者看到了這樣“黑科技”—通過測試嗅覺好壞判斷是否患了帕金森。
檢測是這樣的,給患者聞一個內含12種不同氣味測試片的檢測盒,并記錄患者的選擇(備選項包括煙味、巧克力、菠蘿、大蒜、松香、茉莉等)。如果答對8個以下說明患者嗅覺出現障礙。

65歲的程大爺,就體驗了一把。
程大爺很早就有著鼻炎史,30幾歲時他的嗅覺功能就逐漸減退。“當時沒太在意啊,以為是鼻炎引起的。”程大爺告訴記者。沒想到50幾歲開始,程大爺的嗅覺減退的越來越厲害。有一次家里廚房煤氣忘記關,鍋都燒焦,發出惡臭,在客廳里的他竟然聞不到。還好當時家人及時發現,才免去一劫。
去年起,程大爺開始出現了手抖現象,特別是緊張著急時抖得更厲害。今年起又出現了肌肉僵硬,行動遲緩的癥狀。聽到有義診,程大爺特意跑來看看,并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個嗅覺檢測。沒想到嗅覺檢測出來,程大爺才得了3分。
陳大爺說,他做了不少檢查,也有懷疑,是不是帕金森病,但他一直未進一步確認。
沒想到,這次活動,他連續找了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兩位主任醫師問診,都被斷定為帕金森病。
“老人的癥狀非常典型,只是老人可能還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神經外科余良宏主任醫師說,老人坐下時,雙手呈節律性搓丸樣動作;起身、轉身時動作遲緩,肢體僵硬;目光呆滯,面無表情……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僵硬,這些是帕金森病的三大主征。

余良宏主任和附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林宇都耐心給陳大爺解釋,“別猶豫了,早點接受治療。只要治療及時,方法得當,絕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抗“帕”關鍵是早診早治,這些非運動癥狀也要警惕
“很多人以為帕金森病的癥狀就是手抖,其實很多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并沒有手抖這一癥狀。”余良宏主任說道,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運動癥狀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僵硬三大主征。還有的患者會出現嗅覺減退、睡眠障礙、抑郁、便秘等非運動癥狀,其實是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也需警惕。
他指出:帕金森病是一個漫長的疾病進程。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出現典型的運動癥狀時已有明顯的神經損傷。實際上在此之前漫長的10~20年里,神經元的病變在逐漸積累,這段時間內卻沒有影響運動功能,只有一些非運動癥狀出現。
例如,有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最早期的病理改變就是從端腦神經系統中管理嗅覺的嗅球、嗅束、嗅覺神經開始的。
臨床上,90%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嗅覺障礙,并且嗅覺障礙在該病確診前10年就會出現,一旦出現嗅覺障礙,4年內患帕金森病風險會增加約5倍,其中10%存在嗅覺減退的老年人可以在2年內發展為帕金森患者。
不過,余主任也提醒,雖然嗅覺障礙是帕金森病的預警指標,但別自行判斷是否鼻子失靈,因為研究發現,有嗅覺問題的老年人里,超過70%的人不認為自己嗅覺有問題,因為這需要專業的醫生來進行檢查。

余良宏主任醫師正在為患者解答問題

神經外科余良宏主任在給患者做健康教育
因此,建議如果出現了嗅覺方面的問題,如不能辨別或識別氣味、無法記憶氣味及再認,要去醫院就診排查原因。排除了感冒、鼻炎、外傷等因素,出現明顯的嗅覺減退,還應關注神經內科相關問題。
最后,他強調:帕金森病對運動能力、生活質量的影響極大,但患者壽命的縮短并不明顯。目前帕金森病并無根治的方法,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適當的手術治療。因此,早期發現、診斷帕金森病對于及時治療、延緩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都是尤為重要的。




醫護團隊帶領患者做活力操
綜合新福建app、福建健康公眾號
通訊員 6區神經外科 吳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