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天,當大家還沉浸在小長假中,曬著雪景、美食,暢想著以何種方式迎接新年鐘聲到來的時候,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二區的醫護團隊早已頂著凜冽的寒風準時到崗,開始了一天緊張的交班、查房、治療和護理工作。

來自著名僑鄉的王老伯(化名)因腫瘤術后并發間質性肺炎、呼吸衰竭轉至重癥醫學科二區,其子女常年在國外經商,往返不便,對治療效果期望值較高,無形中給醫療團隊的治療帶來壓力,因此溝通更需要技巧。治療團隊不斷的優化方案,抓住王老伯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癥結,強化治療。隨著滲出病灶不斷吸收,可怕的“白肺”也逐漸散去,肺部慢慢恢復到原來的本色,患者病情轉危為安。可當讓王老伯轉回普通病房時,他卻不肯了,連孩子們的動員都不聽,“不要把我遷出去,我愿意待在這里!”王老伯倔強地說。看來,王老伯已經充分信任、“愛”上了重癥二區的醫護團隊。為了防止交叉感染,醫生只好跟他約定,每隔一到兩天去病房看他一次,協助調整治療方案,直到他康復出院為止,老人家這才放心地遷出重癥醫學科。臨近新年,當醫生再次去隨訪時,王老伯和家人說不完的感謝、道不盡的救命之恩,讓寒冷的冬天瞬間充滿暖意,如同一縷陽光照進心田,大家說心怎么都有點“澎湃”了!是啊,生命無價,平時的辛勞又算得了什么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理解和愛是相互的,當你真心付出,終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小吳是某地大型車禍外傷的唯一幸存者,在當地某三甲醫院ICU搶救,因肺部感染了全耐藥的致病菌,在嘗試了各種抗感染方案,甚至用上“最強”的抗菌藥物后,每天依然高熱不退、神志昏迷,醫療組無可奈何,只得“望菌興嘆”,家屬也是束手無策!真的沒有辦法了嗎?在當地醫院上班的小陳醫生給家屬出了個主意,建議病人轉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ICU治療,“那里的醫生可能會有辦法,他們成功救治了許多類似的病例!”小陳醫生在規范化培訓階段曾在我院ICU輪轉學習,他的話打動了患者家屬,家屬抱著最后再拼一把的念頭,通過省ICU質控中心平臺預約了床位,轉診到我院ICU二區。“這種病例的治療難點在隔離、在手衛生執行力、在氣道管理、在營養支持和調節免疫治療”,圍著主管醫生了解病情和治療方案的家屬們一臉驚愕,這些簡單、平常的措施能管用嗎?不是要用最貴最好的抗菌藥物嗎?不用最新最好最強的藥物能讓患者轉危為安嗎?主管醫生耐心解釋到:“用好抗菌藥物是很重要,但不能僅僅依靠它,我們是給病人治病,先治人后治菌,不是只管控制病菌、忽視病人管理,要有整體觀、大局觀,不能被耐藥菌擋住了所有視野、一葉障目!”家屬將信將疑。醫護團隊一刻都沒有放松,嚴格做好床邊隔離、嚴格手衛生的執行率和準確率、氣道管理,逐步調節好患者的營養和免疫功能,一天、兩天……十天,奇跡出現了,患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順利遷出ICU二區,轉至康復科繼續康復治療,這過程僅僅十天!出科后團隊成員繼續跟蹤隨訪,手把手地指導家屬為患者拍背、控制體位、落實防誤吸措施……現在患者神志進一步清醒,可以說話、聽音樂玩手機了!“附一醫院真的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你們真棒!”家屬激動地說。
“做一名醫生要有過硬的本領和良好的服務態度”這是優秀共產黨員、我院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慕容慎行主任在給每一年新員工培訓時說的話,樸實的話語已經深深地印在每一個附一人的腦海里。在ICU二區的日常運行管理中,無論周末或是節假日,醫護人員每天都如常進行(夜)查房,確保患者病情觀察不斷檔,做到處理及時,應對有力,時刻摳細節促提升,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如今慕容主任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將永遠傳承,在一代又一代的附一人身上發揚光大,體現在我們用心服務每一個患者的行動中,體現在日常工作的滴滴點點上,讓患者不再孤獨無助,讓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落到實處、讓暖心服務有了真正的內涵!
重癥醫學科二區 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