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
19歲的小麗還是個戀家的孩子,今年9月份從泉州入學到福州大學后,特別地想家想母親,每天打三四通電話回家,電話一通就開始哭啼,抱怨學校環境、伙食、住宿不好難以習慣,跟同學也相處不來,覺得總是受到歧視和排擠。沮喪,且越來越缺乏自信,母親不得不請長假來福州陪讀。
“我女兒從小特別依戀我,她一直要跟著我,怎么辦?她很可憐啊,一個人在學校睡覺都睡不好,每次給我打電話都一直哭,我也跟著哭,我這個女兒會不會崩潰掉啊?你沒有當過父母不能理解我啊,女兒看見我來福州陪她就平靜了……”
“那么你們今天為什么來就診?”
“學校的輔導老師要求我們過來的,其實我們壓根兒沒覺得有什么問題。這孩子就是特別戀家,從小就沒離開過我,有時女兒會跟我開玩笑說‘媽媽你如果死了我怎么辦?干脆死前將我捏死算了。’……這不,我來福州陪讀2月,這兩月她都好好的,只是每次我回家她也要跟回去而已。我也一直在考慮要不要辭職來福州專門照顧她。醫生你說我要不要辭職啊?……高三時她在學校午飯吃不慣,整整1年我每天中午都做好飯送到學校給她吃啊!她的老師還表揚我后勤工作做得好呢!現在這個輔導老師卻說我整天呆在女兒宿舍影響不好,你說我做錯了嗎?反正就那么一點點事情,我一抬腳就幫她做了。我要不這樣做,她吃不習慣又住不習慣,怎么能學習好啊……”
母親就一直在旁邊絮絮叨叨地說著。小麗和母親坐同一張凳子,依靠在母親的懷里。醫生問診時,她講話的口氣跟小孩子一樣嬌聲嬌氣的。并且每說一句話都要回頭觀望母親,在得到母親的微笑或回應時,聲音變得高昂愉悅,如果母親沒有馬上回應她,整個人就略顯得唯唯諾諾。
交談中得知小麗父母都是教師,獨女,從小嬌生慣養。熟人面前外向健談,生人面前怕生話少,愛傷感,經常心情不好什么事情都不想干。膽小,成績波動大。初中老師調走了,覺得讀書沒意思厭學。中考沒考好,上高一看到很多同學很緊張,不能接受新環境,不想去學校。每次考前1-3天就緊張失眠,心煩敏感怕吵,大人問一下就煩躁,對自己沒自信,不聽開導,自稱有抑郁癥。
心理醫生點評:
小麗和她的母親兩人都沒有意識到母女兩人的表現都有點超乎尋常。其實小麗患了心理科很常見的“適應障礙”。適應障礙又稱順應障礙,是一種由于心理素質缺陷以致于不能面對生活中的一般壓力,反復出現心理、社會功能的適應危機。而這位溺愛的母親就是導致小麗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小麗母女這樣的例子其實是比較極端的案例,更多的適應障礙的孩子癥狀表現更加隱匿,可能只表現為應對壓力時表現失措或者考前緊張焦慮,比如每年都有許多高等院校學生要求開證明辦理緩考,這些學生中就有一大半就是適應障礙的患者。而這類人群往往被忽視,因為他們只在“重大壓力”,比如重要考試、環境變化、失戀等等才會表現癥狀,平時一如常人。但是我們認真挖掘一下就會發現,所謂“重大壓力”也許對于其他人來說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只是很平常的事情,多數人能夠坦然面對。也就是說壓力人人都有,但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同,適應障礙的人群尤為乏力。這類人問題并非最嚴重,更讓人擔憂的是,有些患者在發作時將自己偽裝為健康的或情緒穩定的人,隱藏其極度脆弱、甚至于可能有自殺傾向的一面。這對自身來說,具有一定危險性,須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