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所謂的腦脊液漏,就象天花板漏水一樣,頗為麻煩。而腦里面的水通過病理性裂隙漏到顱外,就不僅僅是麻煩的問題了,嚴重者可因并發感染而危及生命。腦脊液漏病臨床較常見,其中80%為外傷性引起的,其發生率在顱腦損傷中約為2%-9%;好發于顱底骨折、顱前窩骨折所致的腦脊液鼻漏,發生率高達39%。多數腦脊液漏可自行愈合。但久治不愈以及非外傷性的自發的腦脊液漏者也需手術治療。
發現腦脊液漏后,如何準確確定漏口位置,是手術修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數年前,有一位不斷自鼻腔流清水的青年人到某院就診時已發高燒,意識障礙。入院后診斷為腦脊液鼻漏并顱內感染。經過積極的治療,在炎癥獲得控制后醫生為其手術修補漏口,可惜手術失敗,術后仍然出現腦脊液漏。當時醫療組討論的焦點是:準確找出漏口再次手術。頗費周折的二次手術雖然成功了,但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負擔也是醫生所不愿意看到的。
尋找腦脊液漏口比找尋屋頂漏口更困難,特別定位很難準確。臨床上對漏口的定位診斷方法主要有“無創性”和“有創性”兩種檢查。前者是指放射性核素腦池顯像、CT腦池造影等,但均因存在副作用多、準確性不高等缺點而被棄用。后者是指近年來經磁共振的腦池造影術,在腦脊液漏的定位診斷上逐漸受到重視,該方法是在造影時,先在腰椎穿刺鞘內注入造影劑或熒光染料,穿刺后以觀察示蹤劑在腦池內的濃聚顯像形態和異常走向來判斷漏口,它雖可發現較細小的漏口,可同上述檢查方法一樣存在著有創性及造影劑的副作用,費用昂貴以及放射性等缺點,更重要的是漏口定位的準確率不高,故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無創性檢查方法是高分辨率CT掃描,據報道其準確率可達87%,缺點是骨缺損部位并不一定與腦膜破裂部位一致,而且有時出現的偽影常降低檢出的敏感性,并有放射性的缺點。此外,也有人利用核磁共振T2加權像結合高分辨率CT掃描進行漏口定位,準確率可達89.7%。總之,上述幾種漏口的定位法,均無法達到100%的準確率。
針對上述漏口定位的缺點,我院神經外科林志雄教授和影像科方哲明副主任醫生,多年來聯手合作,根據循證醫學原理,創造性地利用腦脊液在MRIT2加權像中的特異性高信號的特征,結合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MRI動態檢查,觀察腦脊液是否連續長T2高信號通過硬膜漏口連接蛛網膜下腔和病理性裂隙的漏跡,來發現硬膜裂口的準確位置,獲得較大的成功。這是以上兩位專家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反復研究臨床病例、通過實踐,敢于打破常規,立足改革創新所獲得的寶貴成果,為腦脊液漏患者的康復帶來了福音。
該方法的關鍵之處在于進行個體化成像。他們創造性地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來確定患者檢查體位以及MRI不同位像等。對于持續性腦脊液鼻漏患者可選擇最易漏出的體位進行MRI檢查,即鼻漏采用俯臥位,耳漏患者呈側(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二版)臥位,對于非活動性的腦脊液漏,除考慮最適合的體位外,采用暫時壓迫雙側頸靜脈使顱內壓增高,促使腦脊液漏成為暫時持續性,從而顯示腦脊液漏跡信號和漏口位置,有時還可以顯示疝出的腦實質組織。他們利用這一創新性方法進行個體化的漏口定位,幾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準確率已達100%,使得一批難治性(保守治療無效)腦脊液漏患者獲得根治,重返工作崗位。
典型病例1:34歲的李先生,以外傷后右鼻腔間斷性流清液1月為主訴入院。入院時行常規MRIT2加權像檢查未見腦脊液漏跡,而在左側臥位時發現腦脊液T2高信號自篩竇延伸至右鼻道,判斷漏口位于右側篩板骨折,經行手術修補成功。
例2 :36歲的陳先生 10年前顱腦外傷、前顱底骨折。最近10多天來,他的左側鼻腔間歇性流清液,住院檢查時,因常規及變換體位均未發現腦脊液漏口或漏跡。醫生就在其頸部繞綁充氣袖帶,通過打氣壓迫雙側頸靜脈后,結合平時最易漏出的體位進行MRI檢查發現:T2高信號自篩竇延伸至左鼻道,判斷漏口位于左側篩板骨折,急行手術修補后痊愈。
例3:今年才24歲的男性患者曾明,主訴:兩個月前頭部外傷致左顳骨骨折,左側周圍性面癱,左耳聽力下降,鼻腔間斷性流清液1個月。入院后行MRIT2加權像檢查未見前顱底及鼻旁竇異常信號,而在自由水抑制成像FLAIR及脂肪抑制FSET2WI像上,可見左側乳突氣房及鼓室與右側比較,有不規則線樣高信號,判斷漏口位于左側乳突氣房及鼓室蓋,腦脊液經漏口至內耳通過耳咽鼓管漏出鼻腔。手術進行左側顳枕骨瓣開顱成功修補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