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動地的汶川大地震已一月有余,家園重建、傷員救治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18日下午4點,步入醫院愛心病區,映入眼簾的都是醫護人員異常忙碌的身影和溫馨的笑容,所見所聞令身心頓覺沐浴在一股愛心洋溢的暖流中。
天使情懷
進入醫生辦公室,救治傷員醫療組的專家們已濟濟一堂,準備開始雷打不動的每天下午4點整的病例討論會,醫院領導每天都到現場主持會議。愛心病區主任林元相臨開會前簡要地向我們介紹病區情況。他說專家組成員所在科室的醫療任務十分繁重,但他們仍然以傷員為重,隨叫隨到。在愛心病區的醫生每天要早、中、晚三次查房包括手術。從各科抽調來的年輕醫生、護理人員盡力盡職,大家都把救治傷員的工作作為神圣的使命,為了傷病員早日康復,他們加班加點,辛苦勞累毫無怨言,作為愛心病區的主任的他很受感動。目前救治工作有序有效進行。
骨科副主任醫師朱夏欣慰地告訴我們,骨科醫生在骨科專家林建華院長帶領下,已為15位災區傷員施行手術,每臺手術都很成功。第一臺手術是12歲男孩項余,術后恢復很好,估計兩三個月之后就可以正常行走了。
有效醫治
走進病房,一護士正伸展雙手笑迎著搖搖晃晃前行的小男孩,小孩很開心地揮舞著小手歡笑著鉆進護士的懷里,定睛一看,那不正是一歲的小患者范俊谷嗎?較之剛來時右腳掌腫大、哭哭啼啼的樣子,簡直判若兩人;左大腿截肢的傷員江洗志兩眼有神,雖然還有語言障礙,但比起入院時嚴重感染、休克、雙眼緊閉、神志不清的危急狀況,已有明顯好轉;38床的截癱患者張女士,術后大腿部也有知覺了,大家都無比欣喜地奔走相告,尤其她丈夫最為高興。為增強妻子的信心,他強烈要求24小時陪護,護士長含淚特別批準了他的請求;27床的68歲老人袁連金因地震造成腦外傷合并肋骨骨折,引起創傷性精神障礙,剛入院時十分狂躁、并有攻擊行為。近一個月的治療后,老人認知功能明顯改善,語言文明,舉止禮貌。他聽說兒子要前來照顧他,立即叫兒子不要來。他說:“我相信政府,相信醫院,要兒子在家里好好修房子,盡量給政府減輕負擔”。他還說康復出院時不要送,自己可以回去,不要再浪費政府的錢了!
愛心洋溢
從王莉護士長的介紹中,我們似乎見到“六一節”愛心病房里的融融燭光,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醫護人員送來了節日禮品、蛋糕,陪伴孩子們歡聲歌唱,度過了難忘的一天;省政府辦公廳、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的領導先后前來看望傷員和小朋友,送來了書籍、玩具等慰問品;一批批少先隊員、榕城市民絡繹不絕的送來鮮花、禮品;端午節,醫院工會副主席的母親邱云秀早早就將親手包好的近170粒粽子從建甌托運到愛心病房慰問同胞;食堂的工作人員也特地為傷病員包起粽子;6月7日,副院長康德智帶領工會干部及病房醫護人員送來生日蛋糕,給18歲的傷員劉書琴過生日;18日,醫生認為37床的魏云琴傷情基本穩定后,才將其丈夫和兒子在地震中喪生的噩耗告訴她,她痛不欲生,拒不服藥。醫生護士輪流到床前安慰、開導,使之心情逐漸平靜,配合治療;每個病房,每張床前,都活躍著志愿者的身影,削水果、喂飯、心理疏導……每個醫生、護士臉上都看不見疲憊,他們說:已將疲憊留在家里了,這里更需要陽光般的笑臉。
成效明顯
傷員傷勢在一天天好轉,家屬們也逐漸舒展了愁眉。護士長利用四川媳婦的特殊身份,很快走進他們的內心。她帶領護理人員給家屬親人般的關懷,家屬們也都主動為護士長分憂。通過一次次公休座談會(老鄉會),了解傷員的心理狀態,給予心理護理,還給家屬們講解骨傷病人的康復、鍛煉的常識,讓他們也學到了基本的康復要領。“開始只會在旁邊干著急,現在我們也懂得一些骨科康復、鍛煉的方法,給護士們搭幫手,讓她們不那么累!”家屬感覺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