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接到衛生廳的集結令,內心無比激動:“我的申請批準了!”
19日看了半日門診,趕緊回家收拾行李,下午3點,由我帶隊的福建省心理救助隊和來自全省各地的120多人的我省防疫醫療隊在衛生廳結合完畢,于第二日凌晨6點飛赴災區。
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江油市,時間緊迫,也顧不得路上的余震和顛簸,我趕緊在車上將應激調查表趕制出來。到江油后,觸目皆是廢墟、帳篷,街上所有的店面全都關張,到處都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大家的心情也異常沉重,匆匆吃了一頓戰地飯,將行李往疾控中心一扔,馬上開會討論如何展開調查和治療。
首先我們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入戶調查家庭受災情況、評估家庭損失、受援需求與滿意度及地震時當時自己的經歷,并根據震后的應激反應進行診斷、干預處理,并隨訪觀察。
當地帳篷都很分散,特別是郊區和農村地帶,多交通不便。天氣又炎熱、時有大雨,再加上余震頻頻,給我們的救援工作帶來了相當難度。但隊員們都干勁很足。每天早早背上干糧和藥物就各自去尋找災民安置點,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們。晚上回來后,都顧不上喝水,趕緊相互交流當天的情況。
心理救助隊雖然只有6位醫生,但大家卻做出了驕人的工作成績。從5月22日起,截止到6月7日,大家共上門治療126人,集體治療353人,拜訪帳篷100多家庭戶,共300多人,隨訪164人,發藥100余人,個別咨詢180人。并分發兒童心理救助手冊給各醫療救助站,指導各心理志愿者救援隊,盡量讓當地災民得到最有效最專業的心理救援。面對災后同胞,大家更慷慨解囊,陸續捐款共計6000多元。
作為隊長,我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除給隊員實用有效的技術支持,設計現場應激調查表,給隊員提供危機干預步驟、咨詢言語溝通原則及兒童應激反應處理技術,還要到各災民點踩點,分派隊員每天的工作地點和任務。更想抽更多的時間去探訪災民,讓他們盡早得到援助和治療。夜里,則伴著帳篷里面此起彼伏的呼嚕聲,熬夜趕制電子文件,打印復印各種資料。
在太平鎮帳篷學校,我們遇到了阻力,當地的老師堅持認為學生們更應得到不提地震的心理保護策略,不讓我們對孩子們進行脫敏治療。隊員們誠懇地一再跟老師解釋:不提地震,只是一種暫時的、表面上的一種心理保護,要讓孩子們及其他災民真正從震災的陰影中走出來,此方法不可取。我們要孩子們及其他災民回憶復述地震時的經歷,目的不是要誘導他們痛哭流涕,而是引導他們從理性的視角去描述地震當時的親身經歷,領悟到災害客體性質,分清自己的責任,避免內疚、憤怒和過度悲傷的情緒。即將當時的情緒與事件分開了,因為當時的經歷與高度緊張情緒體驗是結合著的。老師最終被我們的誠心和專業水平所打動,大多數孩子們參與了我們的治療。
5月27日,太平鎮一災民安置點,我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小女孩。她叫許佳寧,5歲,幼兒園大班。聽母親敘述,孩子震后反應失常,不想上學,總是說害怕,白天不敢回家,除了上廁所以外。平常很愛看電視,但現在回家看電視不超過半個小時就要跑出來,更怕看地震新聞,性急愛哭,甚至愛打父母。問她為什么害怕回家,“我怕房子倒下來壓死了”,“我怕天花板掉下來砸到了”說話時,目光呆滯失神,聽悟反應遲緩。這是典型的創傷后解離障礙。于是,我告訴小孩,地震很可怕,大人孩子都會驚慌,這很正常,地震不害怕的人才不正常,又告訴母親現在應如何去鍛煉和教育孩子,并教其和孩子一起學習閉眼轉眼球的脫敏練習。
第二日,我帶著小佳寧去地震現場脫敏,當我將她帶到走廊深處的破裂墻壁處,然后進房間看破損的墻壁。起初,她很害怕,不愿意進去,我告訴她“我和你在一起,你別怕”。“坐下來,我們玩錘子剪刀布”她怯怯地走進來,跟我玩了幾輪后,情緒明顯放松,之后,一邊告訴她地震常識,我們一邊慢慢走出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