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乙肝)在我國廣泛流行,給病人、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是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引發一系列如升學、就業、婚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是我國現階段最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體后可有多種表現。如果是較大兒童(7歲以上)或成年人感染了HBV,多呈一過性感染。此時機體的免疫功能已經健全,能夠及時識別侵入機體的病毒抗原,最終絕大部分感染者體內的HBV將會被徹底清除,表現為無癥狀但能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隱性感染。還有一部分呈急性肝炎發作,其病程多呈自限性經過。嬰幼兒期感染則不同,此時機體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不能識別病毒抗原,所以特別容易產生免疫耐受(完全或部分免疫耐受),大部分轉變為慢性持續性感染,表現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狀態或慢性乙型肝炎。如果是圍生期(妊娠滿28周至產后1周)通過母嬰垂直傳播造成的感染,又未采取任何阻斷措施,則將會導致大部分嬰兒在將來成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對于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現主張采取以下措施:(1)不必用藥治療,即使應用干擾素,也多無反應。用藥太多、太雜,反而造成肝臟損害,導致藥物性肝損傷。(2)定期檢查,檢查項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五項血清學標記物、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HBV-DNA、肝功能、肝臟B超和甲胎蛋白檢測。40歲以下者每6個月查一次,40歲以上者每3個月查一次。如有癥狀隨時檢查。(3)盡管大部分攜帶者無肝臟損害,也不會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但仍有小部分伴有肝臟損害,極少數甚至發展成隱性肝硬化,定期檢查必不可少。對血清HBV-DNA陽性者,必要時動員其做肝穿刺檢查,以便進一步確診和進行相應治療。(4)不飲酒,防止合并酒精性肝??;預防高脂血癥,避免合并脂肪肝。
在乙型肝炎各臨床類型中,急性肝炎的治療措施比較簡單,包括合理的休息、適當的營養和必要的藥物,以休息和營養為主,用藥種類不宜太多,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一般也不用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既無必要,也無益處。慢性肝炎患者多,病程長,危害大;隨著炎癥持續或反復發作,經過長短不一的肝纖維化階段,部分患者最終可發展到肝硬化甚至原發性肝細胞癌,其治療問題是醫學界迄今未獲徹底解決的難題。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時,應從抗病毒,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控制肝臟炎癥,改善肝臟血液循環和預防肝纖維化,肝細胞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抗病毒治療為中心,長期堅持。只要符合適應癥,就要始終把抗病毒治療放在首位。
各國《乙肝防治指南》均明確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總體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然而,耐藥卻成為慢乙肝患者實現治療總體目標之路上的絆腳石,同時也成為乙肝抗病毒治療的瓶頸。慢性乙肝是長期進展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長期治療勢必增加抗病毒藥物耐藥的風險。耐藥一旦發生,原本對病毒有效的藥物就會失去療效或療效大大降低,進而造成患者病毒反彈、疾病進展;同時,耐藥發生后的換藥或者加藥治療,加大患者發生多藥耐藥的風險,限制后續治療方案的選擇,患者也將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嚴重的負面情緒甚至會近一步導致病情加重;此外,耐藥導致的治療費用上升,也將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5月19日首個世界肝炎日來臨之際,由全國感染病學及肝病學領域的22名知名專家進行討論并達成共識的國內首部《乙肝病毒耐藥專家共識》,為臨床醫師和患者對于耐藥的認識和解決提供了充分依據?!豆沧R》特別強調了乙肝病毒耐藥變異的預防策略。首先,乙肝患者應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其次,重視初治、合理選擇抗病毒治療方案,避免單藥序慣治療(即先用療效較差、耐藥較高的藥物,等耐藥發生以后再換用療效較好、耐藥較低的藥物),以免多藥耐藥的發生。最后,患者要有良好的用藥依從性(也稱順從性、順應性,指病人按醫生規定進行治療、與醫囑一致的行為,習慣稱病人“合作”),避免病毒因沒有被徹底抑制而導致的耐藥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