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年輕父母半年前發現2歲的小兒右側陰囊腫大,平臥也不縮小,且逐月增大,十分緊張,日前求診于我院小兒外科李篤妙主任醫師。李主任根據孩子的病情,只在其腹股溝區作1厘米的切口,切除部分鞘膜,結扎鞘突管,陰囊腫大消失,孩子現已康復出院。
據李篤妙主任介紹:鞘膜積液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原因是先天性的鞘突管未閉。胎兒期,男孩的睪丸位于腹腔內,出生時睪丸下降入陰囊,所謂的鞘突管是胎兒兩側腹股溝處包裹睪丸的腹膜,隨睪丸下降而形成的一個管道。絕大多數嬰兒出生時,這個管道閉合,僅約6%的足月男嬰這個管道仍存在,管中液體存積形成鞘膜積液。由于這個管道從腹腔可以延續到睪丸,如果在腹腔一頭管道閉合,只出現在睪丸的稱作睪丸鞘膜積液,只發生在精索的稱作精索鞘膜積液,積液存在于精索和睪丸的則稱作精索睪丸鞘膜積液,如果整個管道未閉和腹腔相通,就稱作交通性鞘膜積液,上述原因引起的乃先天性鞘膜積液。女孩也可能發生鞘膜積液,只是鞘突管在腹股溝圓韌帶部位。此外臨床上還見有一種是由于腹腔內其他病變引起繼發性的鞘膜積液,一般只出現在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身上。因此臨床醫生遇到鞘膜積液的患兒,除了對患兒兩側陰囊和腹股溝要檢查外,還要注意檢查腹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鞘膜積液。
李主任說,鞘膜積液診斷并不困難,檢查患病的一側陰囊或腹股溝區有腫大的透亮腫塊,若是交通性鞘膜積液,腫塊會有時存在有時消失。由于部分鞘膜積液在患兒1歲左右可以自愈,所以1歲內的患兒不必急于治療,可以隨訪觀察。手術治療一般在2歲進行。
李主任指出,有學者研究發現鞘膜積液會影響患側的睪丸發育,所以家長懷疑小孩患有鞘膜積液,應當及時到小兒外科就診,對于不能自愈的應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目前,社會上有人采用局部抽液,然后注入酒精、尿素等藥物治療鞘膜積液,臨床實踐證明這種療法不可取。一是由于扎針存在盲目性,可能扎傷輸精管或精索血管,二是所用藥物對睪丸有毒性,可能對睪丸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損害,所以我們不贊成用這種方法治療鞘膜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