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菌感染的一般情況:真菌種類多,分布廣,現在已知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真菌約有270余種,其引起疾病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淺部真菌可侵犯毛發(fā)、指(趾)及皮膚,而深部真菌則可以侵犯心、肝、肺、腎、腦、血液、胃腸、骨骼等器官和系統(tǒng),預后差,死亡率高。由于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導管插管、腹膜透析、放射治療等的大量開展,尤其是器官移植患者的不斷增多,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數日益增加,成為科學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二、引起真菌感染的常見真菌:目前真菌感染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淺部真菌感染,通常由皮膚真菌引起,主要侵犯毛發(fā)、皮膚、指(趾)甲,俗稱癬病,如頭癬、體癬、花斑癬等;而黏膜通常易受念珠菌屬真菌感染,產生口腔炎、腸道炎、老年性陰道炎等疾病。另一類是深部真菌感染,包括皮下組織感染及全身真菌感染。最嚴重的是全身真菌感染,主要侵犯內臟、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危及生命。
引起感染的真菌通常分為致病性真菌和條件致病菌,常見的致病性真菌包括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球孢子菌、莢膜組織孢漿菌及引起皮膚、毛發(fā)及指(趾)甲感染的皮膚癬菌等;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包括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等。目前臨床深部真菌感染多為此類真菌所致,在條件致病菌中最常見的為白色念珠菌,主要分布在外界環(huán)境(如空氣、塵埃、土壤),人體(如皮膚、口咽、消化道、陰道)和醫(yī)療器械中。
三、真菌對院內感染的影響:真菌是院內感染常見微生物,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危害極大。據調查:發(fā)生在醫(yī)院內的感染,其中7.5%是真菌感染;念珠菌已成為引起血行感染的第四位病原菌;在腫瘤病人中真菌感染的發(fā)病率為8%,而在嚴重創(chuàng)傷、燒傷病人中高達16%,同時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病死率可以達到55%~70%;在骨髓移植受者中,侵襲性曲霉菌感染的致死率高達70%~90%;艾滋病患者病程中發(fā)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為90%,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四、深部真菌感染的藥物治療:目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分為4大類:1、直接作用于真菌細胞膜,損害細胞膜脂質結構和功能的抗真菌藥物,如多烯類,常用的有兩性霉素B及其脂質體。2、影響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的抗真菌藥物,如唑類、烯丙胺類和嗎啉類,常用的有氟康唑、伏立康唑等。3、作用于真菌細胞壁,主要影響葡聚糖、甘露聚糖和甘露-蛋白質復合體的抗真菌藥物,如棘白菌素類藥物卡泊芬凈、米卡芬凈等。4、干擾真菌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藥物,如5-氟胞嘧啶,可干擾真菌DNA的合成。
五、真菌感染治療方案推薦: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預計我國真菌感染的發(fā)生仍然會呈上升趨勢,引起真菌感染的新型病原菌還將不斷出現,給臨床正確診斷和治療帶來很大困難。因此,深入開展醫(yī)學真菌學研究十分必要,兩性霉素B特殊的作用方式決定了其抗菌譜最廣,抗菌活性也最強,在藥效學方面,仍然居于“金標準”的地位,尤其對于那些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如球孢子菌、莢膜組織胞漿菌和皮炎芽生菌,以及一些對氮唑類藥物不敏感的念珠菌感染,兩性霉素B仍然是最有效的藥物。
六、常用抗真菌藥物的治療特點:1、兩性霉素B:①兩性霉素B的抑菌作用強,有優(yōu)良的水溶性,可作靜脈注射;②血清除半衰期約為24小時,蛋白結合率高(91%~95%)③表觀分布容積為4L/kg,在體液(除血液外)中濃度甚低。④適用于敏感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且病情呈進行性發(fā)展者,是目前中性粒細胞減少癌癥患者發(fā)生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持續(xù)發(fā)熱的標準經驗性抗真菌治療藥物。
2、氟康唑:①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的小分子藥物,因而在水溶性組織中(如CSF,唾液)濃度高,對敏感菌所致的腦膜炎有效;②安全性相對好;③表觀分布容積小,即在組織中的分布不廣泛且濃度低,不利于治療菌血癥以外的真菌感染。
3、伊曲康唑:①極度脂溶性的小分子藥物,因而在脂溶性組織中(如腦實質)濃度高;②口服液生物利用度提高30%,利于治療真菌感染;③ 表觀分布容積大,即在組織中廣泛分布且濃度高。可以有效治療菌血癥、組織及實體臟器的真菌感染;④具有活性的代謝產物(羥基-伊曲康唑)且其濃度為伊曲康唑的兩倍,可維持有效的穩(wěn)態(tài)血漿濃度,發(fā)揮持久的抗菌活性。
4、伏立康唑:①有限水溶性的小分子藥物,表觀分布容積高于氟康唑但低于伊曲康唑;②應推薦用藥個體化,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產生,因個體差異大;③半衰期明顯低于其他藥物,給藥的間隔時間短于卡泊芬凈;④不通過YP-450代謝,而是通過水解和N-乙酰化作用,藥物間相互作用少見;5 表觀分布容積接近伊曲康唑,即在組織中廣泛分布且濃度高,可以有效治療菌血癥、組織及實體臟器的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