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長得益于基層磨練,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才是對幫助、培養我的人的真正報恩” “藺佩鴻主任的崇高醫德不僅體現在扎扎實實的工作中,還有他的親和感和人格的魅力。”同事和病人常常如是說。他良好工作作風和親和感的形成,得助于他在歷經磨煉的過程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善于吸取他人的長處,善于提升自身的素質。
藺佩鴻曾為知青,高中畢業后到農村鍛煉。由于表現突出,被選拔培訓后當赤腳醫生。下鄉兩年又被招工到鄂西化工廠當操作工。工廠送其外出培訓后,又調任廠醫院男護士。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他以白天上班、夜晚復習的勤奮,換來了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的錄取通知書,從此走上了一條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從醫之道。“我的成長得益于當初基層最艱苦的鍛煉,以及身邊許多給予我無私幫助和教導的人。正因為有他們的指導,我才一步一步走了過來,并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提及所走的從醫之道,藺佩鴻感念頗多,他說,只有更多更好地為需要幫助的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才是對他們的真正報恩。
“只有經常換位思考,把病人當親人,才能當個為民解除疾病痛苦的良醫” 在藺佩鴻學醫之后,古樸善良的父母經常教誨:既然學醫,就要當一個好醫生,并常以鄂西人推崇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名言來激勵兒子,希望兒子成為良醫。1982年,學業優秀的藺佩鴻在同濟醫科大學畢業時本可留校工作,但因年近古稀的母親不幸中風癱瘓在床,父親也近耄耋之年,為了讓在外地工作的兄弟姐妹安心,也為了便與照顧父母,他回到離父母最近的老河口市醫院就職。醫院根據藺佩鴻實習期間動手能力強及良好表現,安排他在外科工作。他卻要求當個內科醫生,原因是便于照顧父母親。
在家,他每天5點起床買菜、做飯后,為母親洗臉、喂飯,晚上為母親洗澡洗衣服,在他的悉心治療照顧下,母親終于站起來了。他這個大孝子的美名也在全市傳頌,名登全市僅有7人的“孝敬父母好兒女金榜獎”。母親生病期間,他親身體會到病人病痛之苦。也深深地理解病人需要醫生像親人般的關心和醫治的愿望。他常常換位思考,假如不是母親,自己能這么細心地照顧嗎?假如自己不是醫生,希望什么樣的醫生為母親治病?如何當個群眾喜愛的良醫,這個問題常常在他的腦子里思索著。
他認為要成為良醫,除了良心外,首先要有良好的醫術。他先后在湖北老河口市醫院、廣東湛江市農墾醫院工作期間,通過向身邊的醫生學習、外出進修,尤其是在我院領導的栽培下、在著名專家易自翔、吳可貴、慕容慎行等老一輩的熏陶下,業務水平大幅提高。而在中華醫學會心律失常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學會心電學分會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郭繼鴻教授的長期指導下,藺佩鴻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水平更加精湛。
“醫者要有良心,還要有善心,要無私幫助病患者” 藺佩鴻遵循前輩醫圣:“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之教誨,在從醫幾十年的歲月里,所接觸的病人不論貧富、地位高低,他一視同仁,把自己當作病人的親人,還多次解囊幫助貧困的患者,極盡醫者的神圣職責。
在湖北老河口市醫院期間,有一年的大年夜,一位農民急匆匆到醫院請求派醫生出診,為其病重的哥哥看病。當時在急診科的藺佩鴻主動請纓,冒著風雪,騎自行車到十幾公里遠的村莊,將農民大哥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農民一家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藺佩鴻反倒安慰病家說,不謝,不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為了確保手術安全,許多嚴重心動過緩病人在手術前,一般要先安裝臨時人工心臟起搏器,我院外科常請藺佩鴻主任施行安裝手術。安裝手術原安排在外科手術的前一天下午,但離次日手術時間過長,會給病人帶來較長時間的疼痛和行動的不便。為了減輕病人痛苦,藺佩鴻每次都特地把置管手術推遲到晚上9點多,寧愿自己辛苦些。
藺主任不計個人得失,總以病人安危為重。不久前,他在搶救一位病人時,對其心跳只有20多下的危急狀況,決定馬上給病人安裝臨時人工心臟起搏器,以免心跳停止,影響下面手術的進行。可病人家屬死活不讓藺佩鴻置管,一定要去請長期為其看病的一位主任醫師來手術,在場的急診醫師也反復說明藺主任這方面技術十分嫻熟。可家屬橫豎不讓藺主任上,還說病家有選擇醫生的權利。
時間就是生命。藺主任見病人危急,當機立斷,及時致管,成功地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病人家屬后來得知,要不是藺主任豁達大度,及時手術,她的親人將失去救治的機會。其家屬后悔又感激,特向藺主任道歉認錯。藺主任寬容地笑著說,你沒有錯,如果我明知病人有危險,而置之不理,我不但有錯,還有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