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如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及室間隔缺損的傳統治療方式為外科手術。近年來開展的經皮導管封堵術,實施先天性心臟病的微創手術方式,達到了與外科同等的治療效果。然而,一些患者由于未能及時就診,病情快速發展,導致肺動脈壓異常升高,超過主動脈壓形成右向左分流時,就會出現紫紺,使病情急轉而下,發展為艾森曼格綜合癥。艾森曼格綜合癥是外科手術的禁忌癥,這類患者的生活質量極差,生存時日不多。
經研究發現,在艾森曼格綜合癥早期,部分肺動脈高壓有可能屬于功能性的,是可逆的。如果能夠準確地識別這種可逆性右向左分流,就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目前尚沒有無創的檢查可以鑒別這種右向左分流是否為可逆的。但經實踐證明,導管技術能夠較準確地判斷肺動脈高壓是否可逆。
最近,我院心內科收治了一位54歲的女性患者,主訴:自幼發現先天性心臟病,因無癥狀,未予治療;一年前感覺胸悶、氣促,腹脹、全身水腫,伴口唇紫紺;常發熱,咳嗽,痰多,每逢感冒癥狀加重。心內科主任醫師蘇津自接診,經心臟彩超診斷為動脈導管未閉伴艾森曼格綜合癥,重度肺動脈高壓(達170mmHg),心外科會診屬手術禁忌癥。
為挽救患者生命,心內科及時組織病例研究分析,專家認為患者出現紫紺時間不長,肺動脈高壓有可能是可逆的。如果現在不嘗試根治性治療,患者將永遠失去根治的機會。經全科討論后決定試行封堵術。手術中,通過導管測得肺動脈壓與主動脈壓相當,均為140mmHg。當蘇津自主任在手術操作中,將封堵器封住動脈導管時,觀察到肺動脈壓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最后降到78mmHg,手術封堵成功。頓時,笑容在專家們的臉上綻開,笑聲在導管室內洋溢。
一周后,伴隨患者半輩子的先天性心臟病和一年多來的病況完全消失了。患者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采,其丈夫懷著滿意的心情攜妻而歸。 此次,心內科的專家們突破艾森曼格綜合癥的禁區,收獲了一份探索科學獲取的新成就,也積累了一份救死扶傷的功德,為今后進一步攻克艾森曼格綜合癥的難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