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是個知青,當過農民、赤腳醫生、工人、男護士......如今,他已是頗具盛名的急救專家。30多年來他心系病患,學以求精,從死神手中搶回了無數的危重病人,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他是我院急診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共產黨員——藺佩鴻。
1955年,藺佩鴻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兄弟姐妹8人,排行老七。他雖然個頭只有1米60,體重僅百斤,常常讓人第一感覺是個十分平常的“普通人”,但其身上卻濃縮著鄂西漢子的樸實、勤勞、善良的品格,了解他的人都被他的高尚醫德所感動,被他的高超醫術所折服。
在急診科,我一定爭取當個最好的急診醫生”--1997年10月,當時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藺佩鴻,從廣東省某醫院調入我院。醫院領導迎接時首先征求他的意見:先安排到急診科工作行不行?藺佩鴻的第一句話就表明了自己的決心:“行,在急診科,我一定爭取當一個最好的急診醫生!”
急診科是搶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線。急重病人一般都具有急、重、雜、難的特點,使急診工作帶有隨機性強、時間性強、機敏性和主動性強的規律。一個醫院急診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危急重病人的安危和醫院的聲譽。藺佩鴻的業務專長是心臟介入、心律失常和心臟急癥的診治。以前急診科因人手不足,對危急重病人、尤其是對心臟急癥的患者要請相關專家前來緊急處理后,再轉送臨床科室繼續治療。藺佩鴻的到來,特別給心臟出故障的危重患者帶來了福音。
一天,藺佩鴻到急診科上班時,見救護車送來了一個心臟停跳呼吸停止的病人,護士長照以往慣例,電話呼叫麻醉科醫師前來作氣管插管。藺佩鴻忙說:不用叫,我來!他動作利索,順利地完成了氣管插管、電除顫、心外按壓,病人在他的快速搶救下終于蘇醒了。不久,藺佩鴻又接到急診通知:“某工廠一位工人心臟驟停”。他立即出診,經現場搶救兩小時后,那位工人的心臟終于恢復跳動。次日,《福州晚報》以 “死了兩個小時的人被救活了” 醒目標題報道此事,在福州市引起強烈反響。前年年底,藺佩鴻因闌尾炎發作住院,在準備手術的當天凌晨4點,急診科電話告急:一患者突發呼吸、心跳驟停。他急忙趕到急診科,一直搶救到上午9點,患者心跳和呼吸才逐漸恢復。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不穩定,隨時有可能反復,為防萬一,藺佩鴻一直堅守在患者身旁,不斷實施救治措施,直至中午1點多患者病情平穩后,在科室同志的催促下,他才離開急診搶救室,走進手術室接受闌尾炎手術。
為了在搶救危重病人時盡一份力量,藺佩鴻特別交代一線醫生:不管什么時候,即使我沒有值二、三線夜班,只要有急診搶救都要通知我,我一定前來幫忙。10年來,不管深更半夜或是刮風下雨,只要一聲急診呼叫,住在院區內的他,每次不到三分鐘就跑到病人身邊,總是喘息未定,就投入緊張的搶救工作。
藺佩鴻不但對自己嚴格要求,也要求在急診科工作的醫護員工必須具備:駱駝般的負重精神;老黃牛般的任勞任怨品格;還要有猴子般的敏捷及快速的行動。因為急診工作是與死神爭分秒的工作,快一分鐘,就多一份生還的希望;慢一分鐘,就有可能喪失一條生命。他說,能救活一條命,我們累一點、苦一點算得了什么!
“我傳授的全部技術,是希望年輕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將是病人之福”--不論是哪個醫院,急診科的工作都是很辛苦的。但急診科的醫生每天接觸的病人病情不同,給人的感覺是醫生業務不專,只起到“轉運站”的轉運作用。但藺佩鴻卻認為:在這個“轉運站”工作的醫師,需要十八般武藝齊全才行。因為急診科接觸的病人多,病例復雜,急診醫生要有過硬的思想、過硬的技能和精確的鑒別能力,還要有忘我的奉獻精神。
為了讓每位急診醫師在急診大舞臺上扮演最出色的角色,提高急診醫師的業務技能是第一關鍵。他手把手地傳授自己的所有技能,將自己心血管專業和扎實的心臟介入的基本功,毫無保留地教給每位醫生,并推廣了“床邊非漂浮電極的心內膜起搏”技術和急診情況下“深靜脈穿刺置管”技術。其中“床邊非漂浮電極的心內膜起搏”技術的開展,當時在全國和全省均處于領先地位。他又結合臨床實踐,同大家一起成功開展了“參附注射液對房室結傳導功能”的科研項目,挽救了許多急危重病人。
在醫院規定的每周業務學習日內,藺佩鴻以身作則,率先圍繞急診的業務理論知識舉行講座,然后要求每位醫生輪流上臺,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實踐收獲在講壇上作系列講解,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急診醫師們在接診過程中的鑒別能力不斷提高,先后發現幾次重大流行病病例,并經醫院相關部門確認后及時上報,為上級衛生部門采取緊急防范措施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