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院神經外科在省內領先開展顱內動脈瘤微創(chuàng)手術的基礎上,又成功開展了顱內動脈瘤微彈簧圈栓塞新技術,已成功治愈多例動脈瘤患者,為挽救死亡邊緣的生命作出了積極貢獻。
患者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后,在24小時內將有8-32%會發(fā)生再出血。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破裂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風險,神經外科改變傳統的診療模式,對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開展急診全腦血管造影,采用栓塞或微創(chuàng)手術的新技術,使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得到及時、規(guī)范、有效的診治。
治愈的典型病例之一為:患者,男性,龍巖人,60歲,于2006年11月5日以“突發(fā)昏迷一天”為主訴,求治于神經外科。入院前一天患者突發(fā)人事不省,10分鐘后神志逐步恢復,自感頭疼劇烈就診當地醫(yī)院,經顱腦CT檢查顯示:“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急轉我院繼續(xù)治療。經行DSA全腦血管造影為:前交通動脈瘤。神經外科副主任醫(yī)師戴琳孫接診后,及時施行微彈簧圈栓塞技術治療,成功閉塞動脈瘤,術后患者頭痛立即消失,觀察治療幾天后痊愈出院。隨訪至今未見動脈瘤復發(fā)。
顱內動脈瘤是自發(fā)性腦出血的主要病因,病殘及死亡率高。顱內動脈瘤初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就達20-40%,而再出血的死亡率高達85%以上。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主要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大宗文獻統計表明動脈瘤出血占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52%,有報道指高達85%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腦動脈瘤破裂引發(fā)的。再出血的概率:24小時內約8-32%;1周內約27-43%;1個月內約49-60%;6個月內超過60%。如能于破裂動脈瘤再次出血前及時診斷并施以正確的治療,則能挽救處于危險邊緣的生命,減少并發(fā)癥,增加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機會。
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傳統方法為開顱手術夾閉動脈瘤,其技術成熟但有創(chuàng)傷,且于血管痙攣期不宜手術。近年來介入神經放射學的發(fā)展給患者帶來了福音。
介入神經放射治療的最大優(yōu)點是避免了開顱手術帶來的組織創(chuàng)傷,并且其適應性廣、創(chuàng)傷小、療效確切、并發(fā)癥少,具有其它診治手段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是微侵襲神經外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用介入技術栓塞顱內動脈瘤,是從股動脈(或頸動脈)上經皮穿刺,插入一根短導管鞘,再從中送進一根導管,選擇性插入頸部大血管,再通過這根導管放進一根非常柔軟的微導管,在X線透視的監(jiān)視下,小心插入動脈瘤內,再經微導管置入微彈簧圈,其直徑僅0.01英寸,達到致密填塞,從而治愈動脈瘤。隨著材料學的發(fā)展,現在對于以前難以栓塞治療的寬頸動脈瘤,還可以采用球囊或顱內自膨式支架輔助技術加以栓塞治療。英國牛津Radcliffe醫(yī)院Molyneux等日前報告了國際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試驗(ISAT)的1年隨訪結果,再次顯示了血管內彈簧圈栓塞治療的優(yōu)越性。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歐洲的醫(yī)療中心,介入治療動脈瘤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0%,在美國這個比例也已經超過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