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指以糖尿病神經病變為主,夾雜不同程度血管閉塞所引起的足部感覺異常,潰瘍形成,感染,壞死等各種癥候群的總稱。單純神經病變是狹義的糖尿病足,加上缺血病變則為廣義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致殘率極高,II型糖尿病人群截肢率高達5%。65歲糖尿病足病人,年截肢率高達1%,血糖控制不佳,視力不好,足保養不到位患者截肢率則更高。我國有糖尿病病人高達4000萬,另有2000萬血糖升高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因此正確認識,合理處理糖尿病足是防范本病發生,避免截肢、降低費用的重要途徑。
神經病變足的特征:因糖尿病引起自主神經病變,導致足部皮下動靜脈異常吻合持續開放,分流量增大,引起末稍組織內血流儲備能力下降,當有外傷情況下,極易發生潰瘍、壞死。因糖尿病抵抗力下降,極多演變為敗血癥。敗血癥本身又加重糖尿病病情惡化。特征性神經病變所致潰瘍灶好發生于易受壓部位,圓形,周圍有厚硬的角化組織,潰瘍口小、底深。因感覺神經病變及視力下降,多數病人是在出現嚴重感染,甚至畏冷發熱,足腫時才來就診。
缺血病變足的特征:主要特點是局部發冷、麻木(I度);行走腿部酸、脹、麻木(II度);靜息痛(III度);潰瘍、壞死(IV度)。缺血性潰瘍往往發生于肢端,周邊無角化層。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因糖尿病血管壁鈣化,動脈搏動正常并不提示無足部缺血。ABI可以正常,但肢端血流描記波型往往低平或成一直線。出現上述典型癥狀僅是少數,多數病人是既有神經病變,又有缺血性表現,即混合型。
及時治療:嚴格控制血糖,目標是空腹血糖80-120mg/dl,餐后血糖200mg/dl。局部處理:制動,清洗,充分減壓,清除壞死組織,保暖,使用減壓鞋,避免受壓。改善局部血供。藥物方面:聯合應用抗血小板、抗凝及血管擴張劑,注意避免可能加重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所致眼底出血及青光眼等病情,PGE,R5-HT2阻滯劑對本病有效。
重建血流:當踝關節平面動脈壓低于80mmHg,應考慮重建血流,傳統的方法是旁路轉流術,由于該處血管腔很細,手術難度大,遠期通暢率低,加上病人往往有其它并存病,無法承受手術麻醉打擊,因此,該術式難于推廣。隨著介入技術、材料及設備的不斷改進,微創治療的效果逐步得到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院血管外科針對膝下流出道差,按傳統的標準應膝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施行介入手術。血供很快恢復,同時配合局部減壓,病人癥狀多數能得到控制,2-3個月后潰瘍愈合。
控制感染:糖尿病足的潰瘍、壞死病灶幾乎都伴有感染,愈合所需時間長。神經病變足的感染容易累及深部,因此先減壓,清除壞死組織,負壓引流排膿,對肌間隱匿性病灶不能遺漏。引流不暢或治愈無望的,在明確病原菌及藥敏情況后,選擇使用抗菌素及短效胰島素控制血糖,隨病情波動,及時調節胰島素用量。不管哪一類型的糖尿病足治療原則都一樣,但神經病變足局部處理合理,一般只截趾就足夠,而缺血病變,沒有血流復通,多需高位截肢。
糖尿病足一旦發生,即使在正規的治療中心,雖然治愈時間比較長,但治療期間癥狀改善明顯,因此,積極預防和臺療是最明智的。積極預防:嚴格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潔,避免負重、壓迫,外傷,燙傷(如紅外線照、熱敷)和凍傷,避免“香港足”及修甲損傷,注意對雞眼、老繭的治療。鞋襪不能過緊,本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屬應勤于關照。
總之,糖尿病病足的治療首先應明確是神經性、缺血性或混合性。缺血因素存在,非血流復通的其它療效很差,截肢可能性很大,控制感染及管理好血糖也十分重要。糖尿病足不是絕癥,“速勝論”、“絕望論”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