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兒常見病里,人們對于春季常發的哮喘病已不再陌生。在接診時也常常會聽到許多哮喘病患兒家長提出“春季如何預防哮喘”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是相通的,從古至今,傳統醫學中“防”大于“治”的觀念已成為共識,在平素的臨床診療過程中,兒科醫生也常常向患兒家長告知春季如何防哮喘的常識。
大地回暖,百花盛開的春季與其說是一個“花粉季節”,不如說是一個“過敏季節”,因為空氣中有較多的花粉、孢子及其它的顆粒、粉塵。在室內,塵螨、真菌等也很容易孳生。這些都是一些常見的吸入性過敏源。而遠離過敏源則是防治哮喘的重要過程。將一些常見的過敏源讓廣大哮喘患兒家長認識也是兒童哮喘專科醫生的重要職責。
相對于一年四季都需防范的食入性過敏源(如:魚、蝦、蟹、芒果、菠蘿等等)來說,在春季,更需加強的是避免一些吸入性過敏源的刺激。如果能夠切實做到遠離過敏源,那么哮喘的發作幾率會大大降低。當不慎受到了過敏源的刺激后,輕則出現眼癢、鼻癢、耳癢或皮膚瘙癢,重則出現流涕、噴嚏、咳嗽及氣喘。這時可加用色甘酸鈉滴眼、滴鼻、滴耳,或用常備的萬托林氣霧劑吸入,這樣可以緩解癥狀,否則應及時就醫。
春季也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哮喘患兒由于其氣道反應性增高,對于氣候(特別是氣溫)的變化尤其敏感。所以在早晚氣溫變化較大時,應減少哮喘患兒的外出。隨著氣溫的變化也應適時地增減衣服,若有出汗應及時擦去并更換內衣。
另外,雖說“防”大于“治”,但在春季這個哮喘的高發季節,更不能放松長期的規范治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防治結合,才能有效地降低小兒哮喘的發作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