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簡稱SUI)的患病率為9.0%,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手術治療方法有150多種,關于最佳術式,尚無統一意見。理想的術式應是安全、有效、遠期療效好。近年來的尿動力學研究表明,在女性尿控機制中,近段尿道可能并不重要,中段尿道是尿控手術治療的關鍵。中段尿道懸吊手術的目的,是糾正膀胱與尿道過度移位,通過采用吊帶在尿道下形成一個類似后板擠壓尿道的效應,以增加尿道的阻力,同時又可恢復膀胱與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中段尿道懸吊手術的材料主要是自體闊筋膜和合成材料, 目前陰道無張力尿道吊帶(TVT)技術和恥骨上尿道吊帶(SPARC)技術都是采用特制的聚丙烯編織的一種倒鉤式網狀吊帶,可直接固定在組織上,無需縫合固定,故使懸吊術微創化,切口小、出血少、無排斥反應、術后恢復快、術后住院時間短。2001年SPARC技術開始應用于臨床,目前在國外已積累超過40000的臨床手術成功病例,其總體療效與TVT技術相當; SPARC技術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
由于SPARC手術利用了恥骨聯合后面作為穿刺導針通過的向導,將導針自上而下穿過恥骨上切口從靠近中段尿道的陰道切口穿出,可盡量降低由于TVT導針自下而上穿刺時造成腸管、血管、膀胱、尿道等的損傷;同時SPARC吊帶有張力調節縫線穿行在富有彈性的聚丙烯吊帶網眼中,可以臨時降低吊帶的彈性,從而幫助醫生在塑料套被移去后對吊帶張力進行調節,而TVT吊帶則無張力調節縫線。SPARC吊帶因可與穿刺針分離,其費用較TVT吊帶低廉;SPARC穿刺針較TVT細長,可用于較為肥胖患者。相對于TVT技術,二者療效相當,但SPARC技術更符合泌尿外科手術特點,易于泌尿外科醫師掌握,且費用較低,便于推廣。
以往泌尿外科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多采取開放手術,創傷大,使許多患者不愿接受。我院泌尿外科周輝良博士在省內較早開展尿動力學研究,診治了大量排尿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并于2005年3月開始應用恥骨上無張力尿道吊帶術(SPARC技術)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獲得成功。本組4例經尿動力學檢查證實為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均采用SPARC技術治療,術后最長隨訪時間為11月,最短隨訪時間為2.5個月,尿失禁癥狀均在術后3-5天拔除導尿管后消失,控尿效果滿意,術后尿動力學檢查亦證實手術效果確切可靠,目前我省尚無類似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