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狹窄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發病基礎,是近年來血管內治療的新熱點。與心血管和其他外周血管介入比較起來,腦血管的支架治療更為復雜,也更為危險。
腦動脈狹窄有很多原因造成,主要的原因依次為動脈粥樣硬化,夾層動脈瘤、纖維肌發育不良、動脈炎和其他原因。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原因,占所有原因的90%。從治療的角度可以把腦動脈粥樣硬化劃為分五期:(1)IMT增厚期:這是動脈 粥樣硬化的第一期,此期超聲波上動脈內中膜(IMT)厚度有1.0-1.3mm。(2)斑塊形成期,此期IMT厚度超過1.3mm,斑塊形成。(3)血管重構(remobeling)期:斑塊形成后為了代償,血管的外壁向內或向外收縮和擴張,形成血管的重構,如果外壁向外擴張稱為外向性重構或陽性重構,如果外壁向內收縮稱為內向性重構或陰性重構。如果代償不完全,就發生血管內徑變窄,最終結果是血管的完全閉塞,血流完全中斷,側循環開放或不開放。
根據動脈粥樣硬化的不同分期應該采取不同的診斷策略,但是對于有介入治療意義的脈動脈粥樣硬化來說一般是狹窄期,對于動脈狹窄的診斷,一般采用四步診斷流程,第一步根據臨床病史,第二步進行床邊血管檢查、第三步使用無創血管檢查,第四步使用有創血管檢查。
一、臨床表現:仔細詢問病史,根據臨床表現判定血管狹窄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從原則上講,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病人都應懷疑有脈血管狹窄,但是對于血流動力學TIA和血流動力學腦梗死更應該考慮腦血管狹窄的存在。因此篩選血流動力學缺血事件是診斷腦動脈狹窄的第一步。
從TIA的角度可以了解到血流力學TIA所具備的三個臨床特點:(1)密集:即發作頻繁,至少每周都有發作,甚至一天數次發作。(2)短暫:一般來講,勁動脈系統TIA的平均發作時間為14分鐘,而椎基底系統的平均發作時間為8分鐘,血流動力學TIA很少超過平均發作時間。(3)刻板:這是對于前循環TIA而言,每次發作時的臨床表現相同。
血流動力學腦梗死的診斷依據以下臨床旁證:(1)病史有導致全身血壓下降的佐證。(2)病人由坐位或臥位變直立位時起病。(3)病史中反復出現偏癱對側單眼一過性黑朦。(4)發病前曾做到頸動脈檢查,并發現有高度狹窄。(5)影像學上特征發現,也就是CT和MRI上發現病灶呈現條索狀和交界區的梗死。
二、臨床腦血管檢查:規范的腦血管臨床檢查是腦血管狹窄識別的基礎,可以獲得其他檢查不能得到的大量信息。一般來講,標準的臨床檢查包括觸診,血壓測量和腦血管聽診。
一)觸診:標準的觸診包括雙側頸動脈和橈動脈,如果頸動脈一側搏動減弱,提示頸動脈可能有狹窄,同時在頸動脈觸診時注意有無因雜音帶來的顫動。橈動脈搏動減弱提示同側鎖骨下動脈可能存在狹窄。
二)血壓測量:正常情況下雙側血壓對稱,如果雙側收縮壓相差20mmhg以上,低的一則可能存在同側鎖骨下動脈的狹窄或閉塞。
(三)腦血管聽診腦血管的聽診要掌握幾個要點:(1)選擇合適的聽診器,一般要使用鐘形聽器,而不是隔膜式聽診器,(2)掌握正確的聽診部位,標準聽診區有四個,包括頸動脈聽診區,椎動脈聽診區,鎖內下動脈聽診區和眼動脈聽診區(3)如果有雜音出現,要區分是聽診動脈雜音還是其他動脈傳導過來的雜音。(4)頸動脈和鎖骨下動脈聽診時,如果沒有聽到雜音可以通過加壓的方式誘發出來。(5)除了雜音之外,與對側相比的聲音減弱也是重要的狹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