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糖尿病與肥胖”。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糖尿病的緊迫性,已引起了社會的重視。我院內分泌科是福建醫科大學代謝病研究室掛靠科室,該科新、老專家致力于我省糖尿病的防治事業,大力普及糖尿病相關知識,已先后多次對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對糖尿病的預防、診療、檢測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對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有獨到的見解。為了幫助人們增長糖尿病防治知識,內分泌科從今年元月份起,在每月底的周六上午舉辦一期“糖尿病知識”講座,至今已舉辦11期,聽眾達一千多人次。2005年該科將根據群眾的要求,繼續安排糖尿病知識課程,舉辦講座。配合世界糖尿病日的宣傳,本報除了續登第10期《糖尿病綜合防治》外,今又登載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嚴孫杰關于《糖尿病的血糖監測》,為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糖尿病血糖監測知識。本報編輯室
大規模的糖尿病臨床治療試驗、糖尿病控制和并發癥試驗、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等表明,嚴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人的水平,可大大延緩各種并發癥狀的發生,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質量。血糖控制是指全日血糖的整體控制。近年,病人的血糖自我監測(SMBG)已革新了傳統的糖尿病的治療模式。糖尿病的綜合治療包括:1.糖尿病教育,2.糖尿病檢測,3.飲食治療,4.運動治療,5.藥物治療。在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五駕馬車”中,血糖監測占有重要地位,通過監測可直接了解機體實際的血糖水平,并提供血糖信息。血糖自我監測,使糖尿病人易于有效獲得并維持特定的血糖目標,便于醫生指導病人參與治療和管理。糖尿病的控制目標(達標),就是盡可能將代謝控制在正常水平(包括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血脂、血壓、體重),以延緩或避免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就血糖而言,1999年亞——太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規定空腹、非空腹理想血漿糖范圍分別是4.4-6.1mmol/L、4.4-8.0mmol/L。嚴格地控制血糖可能會增加低血糖的發生頻率,而避免嚴重低血糖發生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強病人的血糖自我監測。所有糖尿病人使用SMBG都是可取的血糖監測,也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監測方法。其優點在于:1.比尿糖檢測準確,不受腎糖閾的影響。2.準確地反映血糖即時水平。3.為糖尿病治療的調整提供直接依據。4.能明確低血糖的發生。資料表明目前僅有少數病人使用SMBG,應當努力增加SMBG的合理使用。阻礙SMBG使用的因素包括:醫務人員和病人對SMBG的結果沒能正確運用,以及它對健康的益處理解不足,檢測的價格,病人因用針頭取血而感到心理和生理的不適,測試時間和技術的復雜性等。
各時段血糖監測的意義:血糖值是直接反映患者體內胰島功能受損情況及治療效果極為敏感的指標。1.凌晨/早餐前(空腹)血糖:反映人體基礎胰島素的分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此時血糖值可能正常。建議在靜息狀態(宜禁食/禁藥,不宜過度消耗體力)下檢測。2.餐后血糖:反映人體餐后胰島素的分泌,即增加糖負荷后機體追加胰島素分泌的水平,在進行藥物治療或飲食控制期間尤其需要觀察的重要指標。3.運動前后血糖:激烈的運動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血糖升高,隨著時間推移和體力消耗,血糖將降低,甚至會引發低血糖。運動前后血糖值是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的依據。4.睡前/夜間3點左右血糖:由于睡前或夜間3點左右血糖過高或過低,次晨都會出現高血糖現象,但處理方法截然不同,建議睡眠中有明顯不適的患者增加觀察此時血糖,以指導治療。5.患者因感冒、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時,隨機血糖處于非常狀態,又有其他藥物的作用,血糖比平時波動大,加強血糖監測,將有利于及時采取措施。
如何進行血糖監測?較為理想的測試時間點即全天血糖譜。具體如下:空腹+三餐后2小時+睡前——5點法。三餐前+三餐后2小時+睡前或夜間——7點法。根據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鐵路醫院對7點法(全天血糖譜)觀察結果,糖尿病病人血糖完全未控制型占33.6%、餐后高血糖型占31.4%、清晨高血糖型占12.9%、日間高血糖型占12.7%、反應性高血糖型占9.4%。
如何合理監測血糖?對1型糖尿病患者,建議每天SMBG3次或3次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SMBG最佳監測次數不清,但應滿足病人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所提供的血糖參與。當病人(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有附加治療或調節治療方案時,監測次數應多于平常。
實驗室血糖或手指血糖測試都應視為是可行的。每天血糖監測的頻率和時間應視病人的需要和目標而定,可以有下列幾種方案可供參考:非藥物治療者,2次/天。選擇不同時段進行監測如空腹+一次餐后2小時血糖,每周一天。口服降糖藥治療者2-3次/天,選擇不同時段進行監測如空腹+一或二次餐后2小時,空腹+一次餐后2小時+睡前血糖,每周1-2天。胰島素治療者,5-7次/天(5點法或7點法)每周1-2天。遇有不適,尤其出現心慌、手抖、冒冷汗等低血糖癥狀時應隨時加測血糖。每月至少1次測夜間3點,以確認無低血糖。特殊情況下需加測血糖頻率,如患其他疾病時、手術前后、外出旅游時;血糖值經常>10mmol/L;糖尿病初發或治療方案改變時;運動前、中、后,尤其是開始一項新項目時;懷疑或發生低血糖后。便攜式血糖儀在SMBG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快速方便、操作簡單、需血量少,特別適合日常監測等優點已越來越受到病人的歡迎。許多情況下SMBG是在門診進行,病人自測血糖與同步實驗室血糖測試結果進行比較,有利于評價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如果這種測試是由醫務人員進行,他們使用的是便攜式毛細血管血(全血)測試裝置,而不是標準的醫院或診所實驗室方法,則應使用嚴格質量控制步驟,因為SMBG的準確性依賴于儀器和使用者本身,在最初和以后每隔一定的時間,評價每個病人的監測技術是很重要的。病人通過每隔一定時間校準儀器和進行對照的方法,有助于保證結果的準確性,但不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工具。
血糖儀與實驗室結果存在差異的因素有以下幾點。標本差異:通常血糖儀檢測的是末梢全血葡萄糖,而實驗室生化方法檢測的是靜脈血漿或靜脈血清葡萄糖,兩者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血糖儀使用不當: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如未按說明書的標準步驟進行操作,血量不充分或因血量不夠,局部過分擠壓導致組織液混入、消毒皮膚的酒精未干、血糖試紙受潮或失效等等。大生化儀的系統誤差及操作誤差:不同地區、不同醫院選用的大生化儀型號不同,儀器生產廠家所選用試劑不同、血樣本處理方法、人為操作因素等等,均影響測試結果,尤其是采血至上樣時間過長,會使血中葡萄糖分解而造成數值偏低,暑天尤為明顯。未進行同時、同步測定:與正常人一樣,糖尿病人的血糖也受自身激素水平變化、情緒、飲食、運動及藥物等影響。一天24小時的血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甚至在某些時段有很大的波動。在進行血糖值比較時,如不在同一時間進行測定,其結果缺乏可比性。根據臨床測試結果,便攜式羅式血糖儀測定的末梢全血血糖值與實驗室的血漿血糖值相接近,可以將全血血糖值校正為血漿血糖值。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滿足當血糖值<100mg/dl(5.56mmol/l)時誤差<±15mg>100mg/dl(5.56mmol/l)時,誤差<±15%的標準。通常血漿血糖值比全血血糖值稍高10-15%,讓糖尿病人知道他們的儀器和試紙條提供的究竟是全血血糖值還是血漿血糖值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