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上海召開的糖尿病綜合防治研究項目報告會透露:我國衛生部重點科研項目——糖尿病綜合防治新模式將于今年8月開始在全國推廣。專家向公眾呼吁:"治療糖尿病不能單純注重降糖,而是要以長期穩定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為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正確面對糖尿病這一嚴重危害中國公眾健康的慢性病,減少病人的損失和痛苦。"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從1979年的0.67%,上升到1995年的3.21%,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就從小于3%的低患病率國家,迅速跨入糖尿病中等患病率國家的行列。而且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5年,中國糖尿病人數將達五千萬。中國將成為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國家。此外,在老齡人口增多的壓力下,中國又出現糖尿病發病的年輕化,使糖尿病的疾病負擔進一步加重。僅以北京為例,從1981年到1997年,20到74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3.66倍,30至40歲組人群患病率升高幅度則高達4.44倍。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表明糖尿病造成的死亡,居當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由糖尿病造成的醫療支出費用驚人,美國1987年至1992年每年直接或間接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費用從210億美元增至920億美元。西太區16%的醫療資源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綜合防治更強調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把早診早治建立在其病程發展的“糖尿病前期”階段,強調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通過健康教育,針對高危人群,如年齡4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和肥胖者、以靜坐生活方式為主的人群、高血壓患者、血脂異常者和生育過巨大胎兒(4000g以上)的婦女,除加強定期檢查或篩查外,應實施增加體力活動、注意膳食平衡的干預措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另外,針對糖調節受損的患者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所謂"糖調節受損"包括糖耐量減低和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減低指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糖刺激后血糖卻升高;空腹血糖受損指有些患者僅空腹血糖升高,介于6.1至7.0 mmol/L之間,卻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糖調節受損,是糖尿病的危險信號,是糖尿病的先兆,也可以說是糖尿病的前期階段。這個階段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飲食、適當體育鍛煉或服用抗糖尿病藥物,可以防止或者延緩進展為糖尿病。采取綜合干預措施,糖調節受損狀況甚至可以逆轉,從而可以有效阻止該人群進展為糖尿病。
中國糖尿病病人的檢出率、知曉率和控制率均較低,另外,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癥狀輕微,不會馬上奪走患者的生命,其嚴重性往往被人們忽略,我國糖尿病人中沒有及時就醫者高達60%,在接受治療的糖尿病人中,有2/3的人沒有達到治療目標。因此了解糖尿病的癥狀及危害,提高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鼓勵他們進行定期檢查是非常必要的。糖尿病癥狀俗稱“三多一少”。一些人納悶,為什么我越吃越多反而越來越瘦,越喝越多反而越來越渴,這時候你應注意,你已出現口干多飲多食消瘦,就是所謂的“三多一少”。另外,不明原因的多尿,尿頻,皮膚搔癢,外陰搔癢,不明原因的疲乏無力,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長期不愈,反復發作的視力模糊,也應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多。急性并發癥包括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和乳酸性中毒。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現口干多飲多尿消瘦加重,惡心嘔吐,極度疲乏無力,精神萎糜,肌肉酸痛,呼吸深大,呼吸帶蘋果味,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煩燥、昏迷等神志改變時應警惕急性并發癥,這時應及時就醫。急性并發癥死亡率高,1922年前醫生幾乎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病人離開人世。胰島素的發明,為人類帶來了福音,以現在的醫療手段,急性并發癥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了,縣一級醫院的內分泌專科醫生都可以得心應手地處理這類并發癥。因此提高病人及家屬及急診科醫生對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認識是降低該病致殘、致死率的關鍵。
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會發生一種慢性并發癥。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累及多個器官,致殘、致死率高,導致下半生無以彌補的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尤其在我國,又出現糖尿病發病的年輕化,四五十歲的病人慢性并發癥尤為顯著,也就是說,他們在人生的黃金歲月就失去了貢獻社會的能力。
糖尿病可以累及全身各臟器系統,總體可以分為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大血管指管腔直徑>500微米的血管,病變主要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病變、周圍血管病變,微血管管腔直徑<500微米,病變包括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和視網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