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是第十二個世界血栓日,在全國血栓日來臨之際,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黨支部以醫院“醫患同行 醫心為民”醫學人文服務年為契機,將“從頭到腳預防血栓”健康科普從病房推向基層社區,把健康保障“送”上門,讓專業醫療服務“沉”下去,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醫護的初心使命。
病房里的“定制課”:精準指導解患者之憂
“術后不敢動,怕傷口疼,沒想到反而容易得血栓!”10月13日下午,福醫附一醫院血管外科病房,剛做完下肢靜脈手術的患者陳先生(化名)聽完講解后恍然大悟。這場專為住院患者及家屬設計的座談會,沒有復雜術語,只有“接地氣”的健康指導。
血管外科林韋副護士長先結合臨床案例,用“血液像河流,長期不動就會‘淤堵’”的比喻,通俗解釋血栓形成原理,重點糾正“術后要絕對臥床”的誤區。醫護人員根據不同患者病情,定制了針對性的方案:對臥床患者,演示“踝泵運動”“足背屈伸”等床上動作,強調“每小時做10分鐘,既能防血栓又不影響恢復”;對即將出院的患者,詳細講解回家后的飲食禁忌、彈力襪穿戴方法,還留下醫護聯系卡,方便后續咨詢。

“醫生護士講得細,連怎么調整枕頭高度、下床時先邁哪只腳都教了,比自己查資料靠譜多了!”患者家屬王女士(化名)認真閱讀發放的《防栓手冊》,記下重點。手冊上生動的圖片、清晰簡明的文字闡述了血栓防護要點,一目了然。
社區里的“實踐課”:互動教學暖居民心窩
走出病房,血管外科黨支部來到鳳凰社區。考慮到社區居民以老人和上班族為主,團隊特意調整內容,把“防栓知識”變成可看、可學、可操作的“實踐課”。
10月19日上午,在社區文化廣場,黨支部書記蔡方剛主任用一組數據敲響警鐘:“久坐1小時,血栓風險會增加10倍,老人、上班族都是高危人群!”他從“頭”到“腳”拆解防護細節:關于頭部,要避免熬夜、控制血壓,減少腦血管血栓風險;關于頸部,建議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頸動脈彩超;關于下肢,他則現場帶領大家做“勾腳運動”“踮腳走”,還教上班族在辦公室“轉手腕”“扭腳踝”等簡易動作,“每天3次,每次1分鐘,就能讓血液‘動’起來”。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健康咨詢臺,醫護人員為居民免費測血壓、查血管健康,針對有靜脈曲張、高血壓的居民,一對一制定防護方案。72歲的劉大爺(化名)有多年腿疾,濱海院區綜合外科一區副護士長李妙娥蹲下身,幫他調整醫用彈力襪的松緊度:“襪口別勒太緊,早上起床后先穿襪再下床,能減輕腿部負擔。”劉大爺感動地說:“在家門口就能問專家,還手把手教,太貼心了!”

科普“常態化”:織密健康防護網
“無論是病房患者還是社區居民,對血栓預防知識的需求都很迫切,這也是我們把科普從病房延伸到社區的原因。”蔡方剛主任表示,此次“從頭到腳預防血栓”科普活動,是醫院“醫患同行 醫心為民”醫學人文服務年的延伸實踐,以黨建引領將醫療資源下沉,讓黨員醫護在服務群眾中亮身份、踐承諾。病房每月定期開展公休座談會,根據患者病情更新內容;社區則定期組織“黨員專家進小區”活動,針對老人、兒童、孕產婦等不同群體定制主題。
從病房里的細致指導到社區中的暖心服務,附一醫院血管外科黨支部以黨建為紐帶,把“醫患同行 醫心為民”的承諾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健康保障,用專業與溫度,為群眾筑起一道“防栓護血管”的健康防線。
